喬鬆前往了一趟王府,總算是穩住了王翦這位老將軍。
在向父王繳旨後沒多久,王詔和虎符便一並秘密送到了喬鬆手上,從這一刻起,他的身上除了昭武君,虞淵鎮守,領北地郡兼隴西郡,代掌蜀郡事等一係列稱號之外,又多了一個重量級的職位——大秦上將軍。
而大秦伐楚的前期工作,也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首先要做的便是出使齊國。
因李斯之前自請出使,所以這個任務理所應當的落在了他的頭上,接到王詔後便離開鹹陽,出函穀,一路直奔齊國臨淄。
李斯此行,是為了拉攏齊國。
太學的存在有利有弊,弊端的一方麵便是太學使得各地士子交流越發頻繁,而秦國一天下的目的也隨之流傳開來,齊國內部也隨即知曉。因此,隨著六國一個個破滅,齊國內的有識之士感到了危險,慢慢有了抬頭的趨勢。
為了避免母國被滅,齊國內的主戰派逐漸壯大,數次想要勸說齊王建幫助列國,都隨著秦國使臣的斡旋而隨之破滅。
如今,列國之中僅剩下齊楚兩國唇齒相依。這是齊國最後的機會,如果不幫助楚國,恐怕日後留給齊國的絕不是什麼善待。
為了防止齊國倒向楚國,方才有了李斯此次出使。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有三,其一在安撫齊王建,其二在於和齊國達成合作,令秦國可以借道齊國滅楚,其三則是邀請齊國出兵一起瓜分楚國。
當然,以齊國的軍事實力,瓜分肯定是沒戲了,但是牽製還是能做到的。
這三個目的,保一爭二,三屬於超額任務。
由此可見,李斯此行的任務實際上也並不輕鬆。所以,嬴政允諾了一些利益,必要時候可以用來穩定齊國。
這是外交上要準備的,而其他方麵也需要開始準備——屯糧。
沒錯,首先要進行的便是屯糧,數十萬大軍的糧草需要提前準備。這裡麵不僅包括征調,還包括糧草的運輸和儲存。總不能大軍都要打仗了,再進行臨時征調吧?那大軍都得餓死。
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便是這個道理。
嬴政將王翦和李牧全調到了喬鬆手下,此戰二人均是喬鬆的副將,更彆提還有一個韓信。
就這種飛龍騎臉的配置,喬鬆都想不到哪裡來的輸的理由。
兩個老將的任務便是帶領喬鬆熟悉行軍打仗的方方麵麵,以及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接掌大軍。
所以,二人便是喬鬆的後盾。
在臨時征調各地黔首編練整訓之際,喬鬆也在和王翦以及李牧學習糧草的安排。
根據滅楚的策略,此次大軍兵分東中西三路,故此糧草運輸也相應的分成三支隊伍,運糧官也有三位,分彆是王翦的孫子王離,李牧的副將司馬尚,以及喬鬆手下的司馬灌嬰。
本來,以王離的資曆是沒有資格擔此重任的。但是這卻是喬鬆特意提拔上來的,此舉也是為了安王翦的心,讓王離混上一份滅楚的功勞。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也是因為王離的能力足夠勝任。否則,哪怕是出於安撫,喬鬆也不會將他提拔上來給自己找麻煩。
“如今,三路大軍唯有西路大軍可以順利的經由秦境開到上蔡。其餘兩路大軍,還需要時間方才能部署到位。”
根據喬鬆的策略,西路大軍是由原本駐紮在秦楚邊境上的大軍組成,攻取上蔡,平輿,一路打到壽春。這也是大秦和楚國爭鋒的重點區域。
中路大軍則是借道齊國,越過齊楚邊境,自彭城入楚。
西路大軍則是需要經由遼東出發,沿海岸線南下,直到長江入海口。在沿長江而上,直入楚國腹地,同時截斷長江,防止壽春逃往江南之地。
“東西兩路好說,齊國那邊才是最麻煩的,整整十萬大軍經由齊國入楚。這麼多軍隊,齊王是否會答應,真是難說啊。”
“齊國隻是首選,事若不成,我等還可經由陳縣入楚,效果也是一樣。”
“雖說可以。可此處楚軍乃是精銳,與陳兵在齊國邊境的軍隊比起來,戰力根本無法比較。在此處撕開楚軍的防線,恐怕還是一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