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貧苦童年
林則徐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他的父親林賓日雖然是一名廩生,但因為科舉之路不順,未能通過鄉試,隻能依靠教授學生來維持生計。然而,林家人口眾多,日常開銷龐大,加上外債累積,使得本已拮據的生活更加困難。林賓日的收入微薄,僅靠教書所得難以支撐家庭的基本需求,以至於經常麵臨食物短缺的問題。
在這種艱苦條件下,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家中的主婦,她不僅負責家務,還要通過做女紅來增加家庭收入。她擅長剪紙,這是一項需要細致與耐心的手工藝,同時也是當時婦女能夠從事的少數能夠帶來額外收入的工作之一。陳帙不僅自己勤於勞作,還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她的女兒們,使得全家都能通過這項工作來補貼家用。
林則徐從小就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成熟與責任感。每天上學前,他會幫助母親把手工製品帶到附近的店鋪寄賣,以便換取一些現金。放學後,他又會去收取前一天寄賣的錢款,然後帶回家交給母親。儘管年紀尚輕,但他已經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並儘自己所能減輕家庭的負擔。
林則徐的早熟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他性格中的穩重與孝順。他對母親的辛勤勞作充滿同情與理解,總是儘可能地去協助母親,這樣的經曆也塑造了他日後為人處世的態度。當林則徐長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後,這種從小形成的對底層民眾疾苦的深切關懷,貫穿了他的整個政治生涯。無論是擔任地方官員時的勤政愛民,還是後來在禁煙運動中的堅定立場,都體現了他源自童年的那份悲憫情懷。
二、中舉成家
林則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林賓日對他的教育投入了極大的心血。儘管家境貧寒,但林賓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林則徐四歲時就開始教授他認字寫字,六歲時教他作文章,七歲時他已經能熟練掌握各種文體。林賓日在教授其他學生的同時,也不忘帶上林則徐,讓他坐在膝上一起聽課,希望兒子能早日成才,擺脫貧困的命運。
林則徐的聰穎很快就顯現出來。八、九歲時,他就能夠在學堂上寫出“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樣豪邁的詩句,展現了超乎同齡人的才華,令師生驚歎不已。林則徐的出色表現也讓他在學堂中屢獲佳績,甚至贏得獎金。麵對家庭的貧困狀況,有人建議林則徐改行謀生,但林賓日堅信兒子的未來不可限量,堅決反對改變方向,堅持讓林則徐繼續求學。
隨著年齡的增長,林則徐的學業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嘉慶元年(1796年),年僅十二歲的林則徐被選為孔廟佾生,這是對他學習成績的一種肯定。次年,林則徐參加府試並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緊接著,林賓日也順利成為貢生,這對於林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798年,林則徐考中秀才,這是他邁向更高學府的第一步。
成為秀才後,林則徐大部分時間都在鼇峰書院學習,這裡彙聚了許多優秀的學子。在院長鄭光策的指導下,林則徐專心致誌地學習,不僅在學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且結識了不少良師益友。尤其是與學者陳壽祺的交往,對林則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壽祺主張經世致用的思想,激發了林則徐日後投身國家大事的決心。此外,他還與鄭光策的女婿梁章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二人共同立下了經國濟世的宏大誌願。
終於,在嘉慶九年(1804年)的秋天,林則徐參加了鄉試,並以優異的成績中了第二十九名舉人。在公布結果的當天,林則徐迎來了人生中的另一件喜事——他與河南永城知縣鄭大模的女兒鄭淑卿完婚。這對年輕的夫婦滿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攜手步入婚姻殿堂。
1804年十二月,林則徐啟程前往北京參加更為重要的會試,希望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然而,這次會試的結果並不如意,林則徐名落孫山。儘管如此,他並沒有氣餒,而是選擇回到家鄉福州,在北庫巷開設了自己的私塾“補梅書屋”,開始了教學生涯,希望通過教書繼續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初任仕途
林則徐的仕途始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這一年,汀漳龍道張百齡對林則徐的才能給予了高度評價,並積極推廣他的名聲。同年秋天,為了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林則徐接受了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請,擔任書記一職。在這個職位上,他主要負責處理與商販和洋船往來相關的文書記錄工作。廈門當時麵臨著嚴重的鴉片走私問題,而曆任同知多為貪官,對外商的賄賂視而不見。這段經曆讓林則徐深刻認識到了鴉片的危害及其背後的複雜性,同時也開闊了他的視野。
在廈門期間,林則徐得到了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並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被邀請加入張師誠的幕僚團隊,專門負責文書工作。在張師誠的指導下,林則徐不僅在公文寫作方麵有所提升,還學到了許多關於軍事、刑法、禮儀等方麵的知識。這段經曆對林則徐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因為他得到了實際工作的鍛煉,更因為他受到了張師誠的信任與栽培,為其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嘉慶十三年(1808年)十月,林則徐離開福建北上,準備參加第二次會試。然而,這次嘗試並未成功,林則徐再次落選。儘管如此,他並未灰心喪氣,而是選擇繼續留在張師誠身邊,為他支持。同年,張師誠領導了對海盜蔡牽的鎮壓行動,林則徐參與其中,為張師誠起草了一係列相關文件。張師誠對林則徐的表現讚賞有加,認為如果沒有林則徐的幫助,這場戰役或許不會如此迅速地取得勝利。
嘉慶十五年(1810年),林則徐陪同張師誠入京覲見皇帝,並為第三次會試做準備。這一次,林則徐終於在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會試中脫穎而出,以優異的成績成為進士,並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職務。此後,林則徐在京師度過了七年的時間,期間他不僅在翰林院中擔任了多種職務,如國史館協修、《大清一統誌》編纂等,而且還積極參與學術研究,特彆是在水利方麵的探索。
為了增加收入,林則徐在閒暇之餘還會在書塾教書,或者出售自己的書法作品。在翰林院任職期間,他也未曾忘記自己的初心,利用京師豐富的資源深入研究經世致用之學,並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此外,林則徐還曾擔任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等職務,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並將自己的見聞記錄下來,著成了《滇軺紀程》等作品。
四、曆職地方
嘉慶二十五年(18101novel.com年),林則徐的仕途迎來了一個新的。這一年二月,他被任命為江南道監察禦史。當時,河南省發生了嚴重的水災,原因是南岸河堤出現缺口,而河南巡撫博爾濟吉特·琦善在處理此事時表現不佳,導致工程進展緩慢。林則徐深入調查後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材料供應商囤積居奇,導致工程所需物資價格飛漲。他隨即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命令地方官吏嚴密查封這些物資,以公平的價格購買,確保工程能夠順利進行。這一建議得到了嘉慶帝的認可並付諸實施。
同年四月,林則徐在例行的考核中被評為一等,並被“記名以道府用”,這意味著他有可能被任命為地方要職。不久後,他被任命為浙江杭嘉湖道,從此告彆了長達七年的京官生涯。在杭嘉湖道任職期間,林則徐專注於當地的水利建設和海塘維護工作,力求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然而,林則徐在浙江任職期間感受到了為政的艱難,官場中的種種積弊讓他感到力不從心。道光元年(1821年),得知父親林賓日患病的消息後,林則徐以自身健康狀況不佳為由請求辭職,帶著家人返回原籍福州。幾個月後,林賓日病情好轉,但林則徐仍然麵臨著家庭經濟的壓力,不得不重新考慮重返官場。
道光二年(1822年),在座師曹振鏞和房師沈維鐈的幫助下,林則徐再次北上,準備補官。道光帝對林則徐的政績十分認可,特彆召見並表揚了他,並於同年四月破格任命他為浙江省道員。林則徐到任後,被委派為本科監試,並很快被調往江蘇淮海道任職。在此期間,他還兼任浙江鹽運使,協助浙江巡撫帥承瀛整頓鹽政,成效顯著。
道光三年(1823年),林則徐晉升為江蘇按察使。在這個新職位上,他大力整頓吏治,改革司法程序,親自審理案件,甚至深夜微服出行,親自驗屍,力求公正。在短短四個月內,他幾乎解決了江蘇所有積壓的案件,贏得了“林青天”的美譽。同年夏季,江蘇遭遇洪水災害,社會動蕩,林則徐采取了一係列積極措施,如勸平糶價、禁止囤積、減輕賦稅、救濟饑民,有效穩定了局勢。
道光四年(1824年),為了解決水患問題,林則徐提議暫時使用官款疏浚河道,並得到了批準。然而,就在他準備前往工地視察之際,母親陳氏去世,林則徐不得不返回原籍守孝。次年,江南高家堰發生決口,林則徐奉旨前往監督修複工作,順利完成任務後因勞累過度患上瘧疾,再次回到原籍休養。
道光六年(1826年),林則徐被任命為兩淮鹽政,但他以身體原因拒絕了這一任命。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他才出任陝西按察使,並署理布政使事務。不久後,陝西南部遭遇水災,林則徐留任原職,前往災區查看災情,安排災民生活,並參與了縣城重建工作。
道光八年(1828年),林則徐因父親去世再次返回福州守孝。在此期間,他積極參與地方建設,與當地官員和鄉紳合作,重新疏通了福州的小西湖
道光十年(1830年),林則徐結束為父守喪的期限後,北上京城覲見皇帝,並等候新的任命。在這段時間裡,他與多位同僚和朋友在北京進行了交流與聚會,其中包括張維屏、潘曾瑩、黃爵滋、彭蘊章、周作楫等人。這些社交活動不僅增進了彼此間的友誼,也為他在官場上積累了更多的人脈資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同年六月,林則徐被任命為湖北布政使,並於七月離京赴任。僅僅幾個月後,即同年十一月,他又被調任為河南布政使,並於次年(1831年)二月正式到任。在河南任職期間,林則徐麵臨了嚴峻的財政挑戰和自然災害問題。他受命清理河南各州縣的懸款,解決長期以來財政上的遺留問題。同時,由於沿長江一帶發生嚴重水災,糧食短缺導致大量災民流離失所,林則徐積極應對,不僅在河南采購糧食支援災區,還向江蘇督撫陶澍和程祖洛提出建議,鼓勵商人自行采購糧食,以解決糧荒問題。
由於他在河南的出色表現,林則徐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被調任為江寧布政使。在赴任途中,他親自前往災區考察,詳細了解災情,並提出了包括倡捐、煮賑等一係列具體措施,旨在解決災民的生存問題。這些措施得到了兩江總督陶澍的支持,並奏請朝廷予以實施。
同年十月,由於欽差大臣朱士彥的推薦,林則徐被任命為總司江北賑撫事宜。由於政績顯著,道光帝對林則徐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於同年擢升他為河東河道總督。麵對這一重任,林則徐決心“破除情麵”,“力振因循”,親自冒著嚴寒天氣,徒步巡查數千裡的河道,檢查治水用的商梁秸,並繪製了詳細的黃河形勢圖作為施工參考。他的嚴謹態度得到了道光帝的高度讚揚。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則徐被調任為江蘇巡撫。在此任上,他與兩江總督陶澍合作密切,共同推行了一係列旨在改善民生、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措施。林則徐處理了清代財政經濟中的一些頑固問題,如錢漕、災賑、水利、鹽政和貨幣等問題,贏得了地方民眾的廣泛讚譽。
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麵對湖北地區夏季頻繁發生的河流泛濫災害,他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防洪措施,強調“修防兼重”,確保了江漢沿岸的安全
五、受命禁煙
道光年間,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英國政府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支持並縱容鴉片商販將鴉片大量走私進入中國。鴉片的流入不僅導致了白銀的大量外流,還嚴重影響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甚至威脅到了清朝的統治基礎。為此,道光帝決定采取嚴厲措施,禁止鴉片貿易。
在此之前,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提出放寬鴉片禁令的觀點,試圖通過允許國內種植鴉片來與英國競爭,以此遏製白銀流失。然而,這一建議遭到了朝野內外的強烈反對,要求嚴格禁止鴉片的聲音日益高漲。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疏,明確提出應當嚴厲打擊鴉片吸食行為,並要求各地將軍、督撫提出具體的禁煙章程。在收到的29份回複中,僅有8人支持嚴格的禁煙政策,其餘多數反對。林則徐作為嚴禁派的代表,對反對禁煙的言論進行了有力反駁。
同年,林則徐製定了六項禁煙方案,並在湖廣地區率先推行禁煙活動,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同年八月,林則徐向道光帝上奏,強調鴉片泛濫的危害,並指出政府內部存在嚴重的腐敗現象,阻礙了禁煙政策的有效執行。他警告道光帝,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未來可能會出現無兵可用、無銀充餉的局麵。這份奏折促使道光帝最終決定采取嚴厲的禁煙措施。
九月,道光帝下令各地加緊查禁鴉片,並命大學士郭佳·穆彰阿等議定禁煙章程。不久後,林則徐奉詔入京覲見。道光帝在八天內連續八次召見林則徐,表明了對禁煙問題的高度關注,並於十一月中旬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賦予他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的頭銜,並令其兼管廣東水師。
林則徐深知禁煙任務艱巨,涉及利益廣泛,但他並沒有退縮。在接到任命後,他表示“死生命也,成敗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為門牆辱?”表現出了為國為民不惜一切的決心。林則徐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離開北京前往廣州,沿途探訪了解廣東情況的人士,並派遣人員先行赴粵密查,掌握了大量有關廣州煙犯的信息。
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抵達廣州。在此之前,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粵海關監督豫堃、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官員已經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了對鴉片走私的打擊力度。林則徐到達後,得到了這些官員的積極配合和支持,為禁煙運動的迅速展開奠定了基礎。
麵對廣東沿海嚴重的鴉片走私問題,林則徐意識到僅靠嚴禁吸食是不夠的,還需要從根本上阻止鴉片的輸入。他深入調查了廣州地區的鴉片問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與鄧廷楨、怡良等官員聯合傳訊十三行洋商,要求他們限期交出鴉片,並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人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