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然而,外商拒絕交出鴉片。林則徐果斷下令包圍商館,並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經過激烈的鬥爭,林則徐成功收繳了英國躉船上所有的鴉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的新建銷煙池內,林則徐主持銷毀了共計箱、2119袋的鴉片,除了留下的8箱樣本外,全部被銷毀。這一壯舉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展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國侵略的決心。
虎門銷煙的成功,使得林則徐聲名鵲起,成為國內外矚目的焦點。道光帝對林則徐在廣州的禁煙成就給予了高度肯定,親自書寫“福”、“壽”二字的大匾,並派人送往廣州,以示褒獎。
六、積極抗敵
虎門銷煙之後,林則徐為了徹底切斷鴉片來源,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他要求所有外商出具“甘結”,即保證不再攜帶鴉片進入中國,否則貨物將被沒收,責任人將被處以極刑。這一措施旨在恢複正常的中外貿易,但遭到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以及鴉片商人們的強烈抵製。義律拒絕簽署任何可能導致鴉片貿易中斷的協議,並繼續在幕後支持鴉片走私。
為了更好地對抗鴉片走私,林則徐積極搜集外國情報,並組織翻譯人員編譯西方書籍和報刊,以了解西方的情況和動態。他組織編寫了《四洲誌》等著作,這些資料為他製定對策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月二十七日(7月7日),一起意外事件的發生加劇了中英之間的緊張關係。在尖沙咀,一名名叫林維喜的村民被英國船隻上的水手醉酒打死。林則徐得知消息後,立即派員調查,並要求義律交出凶手。然而,義律卻拒絕交人,並在澳門私自設立法庭進行所謂的“審判”。
為了維護中國的司法主權,林則徐和鄧廷楨采取了強硬措施,於七月初八日(8月16日)下令禁止向澳門的英國人供應食物,並撤走了所有的中國雇員,驅逐義律等人離開澳門。與此同時,林則徐還前往澳門,與葡萄牙當局交涉,爭取他們在中英衝突中保持中立。
七月二十七日(9月4日),義律率領英國船隻在九龍山海麵挑釁,引發了九龍炮戰。林則徐和鄧廷楨隨即前往虎門駐紮,調集兵力進行防禦,並籌劃應對策略。九月,林則徐派遣餘保純赴澳門與義律談判,試圖恢複通商。然而,義律拒絕接受林則徐提出的三項條件出具甘結、交出凶手、驅逐鴉片躉船。義律單方麵宣布將林維喜案的嫌疑人送回英國審判,導致澳門談判破裂。
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義律再次訴諸武力,挑起了穿鼻洋海戰。隨後,英國軍隊六次進攻官湧山,但均被廣東守軍成功擊退。
為了有效抵禦英國的侵略,林則徐製定了一係列戰略措施。他主張以逸待勞、以守為戰,強調堅固防禦工事,靜待敵人失誤。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林則徐加強了沿海防禦設施,購置西方火炮增強虎門炮台的力量,改造外國商船為戰艦,補充水師力量。同時,他還搜集了大量外國船隻和武器的技術資料,準備仿製先進的裝備。
林則徐相信民心和民力的重要性,他從沿海漁民、蛋戶、鹽販中招募水勇,並訓練他們使用夜襲和火攻戰術。他還允許沿海村莊組織民團自衛,以保護家園不受侵犯。在林則徐等人的領導下,廣東地區逐漸形成了全麵抵禦英國侵略的局麵。
七、遠貶新疆
九龍炮戰之後,道光帝因廣東連獲小勝而盲目自信,下令停止與英國的貿易。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二十一日(11月26日),林則徐遵旨宣布自十一月初一日(12月6日)停止與英國的貿易。同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林則徐被正式任命為兩廣總督,鄧廷楨則調任兩江總督。
然而,英國政府決心發動侵華戰爭,以報複中國禁煙措施。林則徐從情報和翻譯的西方報紙中了解到,英國正準備派遣艦隊前往中國沿海滋擾。林則徐先後五次奏請朝廷加強防備,並通知沿海各地督撫做好防禦準備。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底,英軍抵達廣東海域,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軍封鎖珠江口,並進攻廣州。林則徐嚴密布防,使英軍未能得逞。英軍受阻後,轉而北上,六月初攻占了浙江的定海。
七月,道光帝改變了對英態度,命直隸總督琦善接受英國公文,並與英軍司令懿律談判。道光帝希望通過懲治林則徐和鄧廷楨,並賠償煙價來換取英軍撤退。不久,道光帝又多次指責林則徐處理不當。儘管處境不利,林則徐仍堅持抵抗,並在礬石洋擊敗了英軍艦隊。然而,林則徐的堅持並未改變道光帝的態度。八月,林則徐上疏自請治罪,並駁斥了戰爭因禁煙而起的說法,指出“夷性無厭,得一步又進一步”,若不加以製止,恐怕後患無窮。然而,道光帝對此斥為“無理,可惡”,並稱其言論為“一片胡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九月初三日(9月28日),道光帝決定將林則徐和鄧廷楨交由刑部嚴加議處,並要求二人留粵備查。初八日(10月3日),林則徐和鄧廷楨被革職。十一月,琦善抵達廣東,廢除戰備,並與英軍私下簽訂《穿鼻草約》。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林則徐反對琦善求和,並與鄧廷楨一道奔走內河要隘,籌議戰守。正月初十日(2月1日),義律宣布占領香港。林則徐說服怡良上奏揭露琦善的真相,導致琦善被革職並被押解進京。此時,英軍已突破虎門防線,威脅廣州。林則徐自籌經費,招募福建壯勇防守。三月,靖逆將軍愛新覺羅·奕山到廣東主持戰事,但並未采納林則徐的防禦建議。
四月二十一日(6月10日),林則徐抵達浙江鎮海軍營。他炮書,協助鎮海炮局研製新式火炮,並改造炮台和防禦工事。五月初十日(6月28日),道光帝將廣州戰敗責任歸咎於林則徐,指責他在任時未積極籌劃防務。隨後,林則徐被革除四品卿銜,發配伊犁“效力贖罪”。
林則徐在赴戍途中,於七月經京口(今江蘇鎮江),遇見老友魏源,贈送《四洲誌》等資料,並囑咐其撰寫《海國圖誌》。八月,因黃河在河南開封祥符決口,釀成水患,林則徐奉旨前往祥符工地“效力贖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河工竣工後,林則徐仍被遣戍伊犁。在與妻子告彆時,林則徐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表達了他為國為民的決心。
十一月初九日(12月10日),林則徐抵達伊犁,並將赴戍途中的經曆記錄在《荷戈紀程》中。在新疆期間,他繼續關心東南戰事,並寫下許多愛國抗戰的詩篇。他帶病研究新疆史地,探討防邊強邊之策。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秋冬,林則徐協助伊犁將軍布彥泰辦理阿齊烏蘇廢地墾務。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林則徐自請捐資修建阿齊烏蘇荒地的龍口水渠。九月,工程竣工後,經布彥泰奏請,林則徐被派往庫車、阿克蘇等地勘察開墾事宜。次年(1845年)二月起,林則徐曆時三萬裡,曆勘庫車、阿克蘇、烏什、和田、喀什噶爾、葉爾羌及伊拉裡克、塔爾納沁等地,倡導興修水利,在伊犁開辟了五十七萬八千餘畝荒地,並推廣坎兒井和紡車技術,被當地人民稱為“林公井”和“林公車”。
通過實地考察,林則徐意識到沙俄對新疆的潛在威脅,向駐邊大臣呼籲加強邊防,繪製邊境卡倫地圖,並建議實行兵農合一製度,增強邊防力量。
八、再獲啟用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林則徐被釋放回京,並以四五品京堂的身份候補。同年十一月,清廷重新起用林則徐,任命他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這一任命標誌著林則徐的政治生涯再次迎來轉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則徐被正式任命為陝西巡撫,並於同年七月抵達陝西上任。此時的陝西正處於社會矛盾尖銳的時期鴉片戰爭期間,清廷為籌集軍費,調撥陝西征收的鹽稅,並強令陝西捐款一百多萬兩白銀;鴉片戰爭後,清廷向外國侵略者支付賠款,陝西再次承擔了沉重的負擔;加之陝西多地接連發生災荒,導致民眾生活異常艱難。在這樣的背景下,渭南、富平等地的“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掀起了反抗官府的鬥爭。
林則徐接任陝西巡撫後,首先向朝廷上書,指出陝西地理位置特殊,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藏身之地,並表示決心將“除暴安良”作為首要任務。林則徐針對刀客活動,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他首先對地方官吏進行教育,增強他們打擊犯罪的信心,然後親自督辦“馬得諷糾眾奪犯傷差案”。在這一案件中,林則徐不僅將首犯馬得諷判處死刑,還對其他參與者進行了嚴厲處罰,以震懾潛在的犯罪分子。到年底,林則徐在關中東部門縣以及陝北安塞等地,共緝獲了一百四十六人,並對其中四十六人進行了嚴厲懲處。道光帝對此表示讚賞,朱批稱讚林則徐“所辦甚好”。
在鎮壓刀客之後,林則徐采取了一係列賑災措施。他將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糧食向貧民平價出售,並對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進行官方收養。他還鼓勵紳商富戶出資出糧救濟貧困人群,並命令地方官員與富戶購買、質押耕牛,以確保春耕順利進行。林則徐還向朝廷呈遞《被旱各屬分彆緩征折》《鹹寧等十二州縣應征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征錢糧。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災荒問題,林則徐還籌劃興修關中水利,並命令陝西督糧道張集馨研究《關中勝跡圖誌》,提出具體的水利工程方案。但由於費用巨大,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通過上述措施,林則徐有效地穩定了陝西的局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林則徐被任命為雲貴總督。次年(1848年),他采取了“但分良莠、不分漢回”的方針,赴大理鎮壓保山漢族地主武裝打劫京控要犯、屠殺回民的抗官暴亂,並製止了回漢之間的衝突。同年七月,由於林則徐在維護雲南邊境安定、鎮壓反抗方麵表現出色,他被加授為太子太保,並賞戴花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在雲南任職期間,林則徐還提出了整頓雲南礦政的主張,鼓勵私人開采,並提倡商辦,以促進經濟發展。
九、病重逝世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林則徐奉命審議有關雲南開礦的問題。四月,林則徐派遣軍隊鎮壓騰越地區的彝民暴動。然而,此時林則徐的身體狀況已經每況愈下。五月,他的舊疾複發,不得不請假調養。六月,林則徐的病情加重,他上奏請求辭去職務,以便回家調養。在得到批準後,林則徐卸任回鄉。
在返回福州的途中,林則徐途經長沙時,邀請了左宗棠在湘江舟上會麵。兩人暢談時局,林則徐仍然掛念著新疆的屯田水利問題,表達了未能完成心願的遺憾,並闡述了自己的防塞思想。十二月,林則徐抵達南昌,在此養病度過新年。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林則徐回到了故鄉侯官。五月,英國人強行進入福州烏石山神光寺居住,林則徐聯合福州的士紳和民眾,共同策劃驅逐行動,並親自乘舟前往五虎門、閩安海口視察形勢。然而,林則徐的病情並未好轉,六月,洪秀全領導的拜上帝會在金田發動起義,鹹豐帝命林則徐迅速來京,聽候簡用,但林則徐因病重無法赴京,隻好推辭。
九月,清廷再次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緊急前往廣西鎮壓拜上帝會起義。此時,林則徐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但他仍然抱著為國分憂的決心,於十月初二日(11月5日)從侯官起程前往廣西。由於疾病纏身,林則徐不得不躺在特製的臥轎中,由福建、廣東山區一路前行。
在到達潮州時,林則徐的病情突然惡化,出現了嚴重的腹瀉症狀。當他抵達普寧行館時,已經病入膏肓,不得不停下來休息。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辰時,林則徐在兒子林聰彝及幕僚劉存仁的陪伴下,指天三呼“星鬥南”,隨後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六歲。
林則徐去世的消息尚未傳至京城,清廷於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仍命他暫署廣西巡撫。林則徐去世後,清廷追贈他為太子太傅,並按照總督的規格賜予撫恤金,賜諡號“文忠”
結語
林則徐的一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他不僅是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更是倡導開放與進步的思想者。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愛國者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信念,並為此不懈努力的身影。
喜歡古代曆史著名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代曆史著名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