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關鍵時期,也是光緒帝求變圖強的重要階段。這段時間,光緒帝在維新派的支持下,試圖通過一係列改革措施來挽救清朝的頹勢。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通過《中俄密約》獲得了中東鐵路的建設權,進一步擴大了其在中國東北的影響力。這一年,光緒帝的母親醇王福晉葉赫那拉氏去世,這對光緒帝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此期間,維新派的主張逐漸引起了光緒帝的關注,特彆是康有為的思想對光緒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翁同龢等人在其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他們不僅向光緒帝介紹了康有為的才能,還經常講述世界各國的情況和西方先進的理念,使光緒帝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變法的決心。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契機,強占了膠州灣,這一事件引發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麵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光緒帝更加堅定了變法圖強的決心。
到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為的變法思想得到了光緒帝的認可。年初,康有為被請到總理衙門問話,隨後,他向光緒帝提交了第六份奏折,提出了下詔定國是的要求,並強調中國應當借鑒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光緒帝讀了這份奏折後,堅定了變法的決心。同年三月,康有為等人成立了保國會,這一舉動得到了光緒帝的支持,但卻遭到了守舊派的強烈反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同年四月,光緒帝開始采取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派遣宗室王公出國考察,選拔人才參與新政。五月,頒布了“定國是詔”,正式開啟百日維新。這一時期,光緒帝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京師大學堂、改革軍隊訓練方法、改變科舉考試內容等。他還提拔了一批維新人士參與新政,如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等。
然而,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封建守舊勢力的強烈抵製。許多頑固大臣利用慈禧太後的影響力,公然違抗光緒帝的命令,導致許多新政詔令形同虛設。
六、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是晚清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發生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標誌著維新變法運動的終結。這場政變是由慈禧太後主導,旨在清除光緒帝身邊的維新派人士,恢複其對清廷的絕對控製。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在維新派的支持下,推行了一係列旨在改變中國落後局麵的改革措施,史稱“百日維新”。然而,這些改革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尤其是慈禧太後,她對光緒帝的變法持強烈的反對態度。
在維新派推進改革的同時,慈禧太後開始采取一係列措施來加強自己對政局的控製。她先是解除了支持光緒帝的翁同龢的職位,並要求所有新任命的二品以上官員需到頤和園向她謝恩,從而確保對重要職位的任命權。緊接著,慈禧任命了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以控製京津地區的軍權。
光緒帝並未就此示弱。七月十九日,他下令將阻撓禮部主事王照上書的禮部尚書懷塔布等六人全部革職,並對王照予以獎勵。次日,他任命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為軍機章京,並給予四品卿銜,讓他們參與新政。這些舉動進一步激怒了慈禧太後。
七月二十日,光緒帝任命維新派重要人物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為四品銜章京,處理新政事宜。維新派還打算聘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擔任顧問,但這一計劃因慈禧的乾涉未能實現。隨著越來越多的利益受損的守舊勢力聚集到慈禧周圍,要求她出麵製止變法,慈禧開始頻繁與榮祿密謀,並有傳言稱她將在秋季陪同光緒帝前往天津閱兵時廢黜光緒帝。
麵對日益緊迫的形勢,光緒帝感到恐慌不安。七月二十八日,他秘密向楊銳下達了一道密詔,表達了對時局的憂慮,並要求維新派人士設法救助他。然而,維新派在收到密詔後卻束手無策,最後隻能寄希望於外國公使和袁世凱。各國公使雖表示同情,但不願意直接介入。維新派遂策劃了兵圍頤和園逮捕慈禧的計劃,並試圖拉攏袁世凱支持。但袁世凱最終選擇了站在慈禧一邊,維新派的計劃落空。
慈禧太後得知維新派的計劃後,連夜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八月初六日清晨,慈禧太後宣布重新訓政,下令緝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在政變發生前一天逃離北京,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等“六君子”則於八月十三日在北京菜市口被處決。慈禧太後隨即囚禁了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後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意圖取代光緒帝,但這一企圖因得不到列強的支持而失敗。
七、瀛台幽禁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隨著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清廷麵臨了一個重大的抉擇——是選擇與列強和平共處,還是依靠義和團的力量對抗列強。在五月二十日至五月二十三日之間,慈禧太後連續召開了四次禦前會議,討論和戰問題。
光緒帝在這些會議上明確表達了自己反對對外宣戰的態度。他認為,義和團所宣稱的“神術”並不可靠,而列強的實力遠遠超過日本,如果聯合起來對付中國,中國將難以抵禦。光緒帝擔心義和團的行為會導致大量無辜民眾的傷亡,因此堅決反對盲目開戰。
然而,以載漪、載濂、剛毅為代表的頑固派大臣堅持認為應該依靠義和團的力量來抵禦外侮,並且還編造了一個所謂的“外交團照會”,聲稱列強要求慈禧太後歸政,並廢黜“大阿哥”溥儁。這一行為激怒了慈禧太後,她認為這是對外侮的挑釁,於是決定宣戰。
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後頒布了對外宣戰的“上諭”。但僅四天後,慈禧太後又向列強表示,清廷願意慎重對待邦交,不願輕易挑釁。再過了四天,慈禧太後又表示願意自行懲辦所謂的“亂民”,即義和團成員。然而,這一切都沒有阻止八國聯軍於八月十四日攻破北京的步伐。次日,光緒帝在慈禧太後的帶領下逃往西安。直到《辛醜條約》簽訂後,光緒帝和慈禧太後才得以返回北京。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二十日,溥儁被撤銷了大阿哥的稱號,光緒帝的皇位暫時保住了。然而,他在朝中的地位卻如同傀儡一般,幾乎不發一言。即便在慈禧太後示意他表態時,他也隻是簡單地說幾句而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光緒帝處於被幽禁的狀態,但他並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特彆是在法律方麵,光緒帝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堅持閱讀世界各國的法律書籍,努力鑽研法律知識。儘管身處逆境,光緒帝依然保持了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關注,希望通過學習先進的法律製度來為中國的未來發展參考。
八、離奇病故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最終導致了他的離奇病故。這一年的秋天,光緒帝與慈禧太後幾乎同時病倒。隨著病情的加重,清廷內部開始對繼承人問題進行討論。
雖然光緒帝在返回北京後不再被囚禁於瀛台,但他仍然受到慈禧太後的嚴格控製。慈禧太後對光緒帝的言行有著嚴格的約束,甚至在頒發新政詔令時,光緒帝也不得不按照慈禧太後的意思行事。光緒帝在私下裡向德齡公主表達了自己的無奈和苦衷“我有意振興中國,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誌。”
隨著光緒帝的病情加重,慈禧太後意識到需要提前解決繼承人的問題。於是,她下令將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養育在宮中。溥儀的乳母王焦氏帶著溥儀一同進宮。這一決定意味著溥儀將成為未來的皇帝,繼承皇統。
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終年38歲。慈禧太後隨即宣布溥儀繼承皇統,同時過繼給同治帝載淳,以繼承同治帝一脈的香火,同時還兼承光緒帝的祧,這意味著溥儀將同時繼承同治帝和光緒帝的皇位。
光緒帝的廟號為德宗,諡號為“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簡稱景皇帝。民國二年(1913年),光緒帝被安葬在河北易縣的清西陵中的崇陵。
喜歡古代曆史著名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代曆史著名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