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時期
織田信長,這位日後在日本曆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人物,出生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天文三年(1534年)6月23日,他在尾張國那古野城(今名古屋市)出生,是尾張守護代織田信秀的嫡長子。儘管關於他出生的確切地點存在爭議(也有說法認為是在勝幡城),但無疑的是,他自幼便展示出與眾不同的性格。
幼名吉法師的織田信長,在6歲時就成為了那古野城的城主。然而,他的行為舉止與傳統貴族格格不入。他不拘小節,對禮儀和學業毫不在意,常常四處遊玩、惹是生非。這種行為在當地貴族眼中無疑是無法容忍的,即便是他的母親土田夫人也更偏愛他的弟弟織田信行。織田信秀雖然表麵上對信長的頑劣行為感到不滿,但在內心深處依然寵愛著這個與眾不同的兒子,這使得信長更加肆無忌憚。
信長對鐵炮的興趣早在鐵炮傳入日本之初就顯現出來。他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對身份地位的漠視,使得他願意與普通百姓一同玩耍。這種開放的性格,讓信長在少年時期就有了許多不同於其他貴族子弟的經曆。
特彆是在織田信秀表麵上臣服於清州織田家時,信長僅帶著少數人就敢到清州城進行破壞活動,這令他的父親大吃一驚。這種大膽的行為,正是信長日後能夠成為傑出軍事領袖的一種早期預示。
更為重要的是,信長與鬆平竹千代(即後來的德川家康)之間的交往。當三河國的戶田康光背叛今川氏,將竹千代作為人質賣給織田家時,信長與竹千代共同度過了少年時光。這段經曆加深了他們之間的友誼,也為後來兩人之間穩固的同盟關係(清州同盟)打下了基礎。
到了天文十五年(1546年),信長在古渡城元服後,改名為三郎信長。兩年後,負責教育和照顧信長的平手政秀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政治聯姻建議,即與美濃國大名齋藤道三(被稱為“蝮蛇”)的女兒濃姬進行聯姻。
二、接任家督
天文二十年(1551年),織田信秀因病去世,留下了內外交困的尾張國。作為嫡長子,織田信長繼承了家督之位。然而,此時的織田信長仍是一個行為乖張、不按常理出牌的年輕人。在父親的葬禮上,他竟然向父親的祭壇投擲抹香,這一舉動引發了眾人的爭議和不滿。
兩年後,即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負責教育和照顧織田信長的平手政秀因無法忍受信長的種種奇行而選擇了切腹自儘。這一事件震動了整個織田家族,也使得信長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為了紀念平手政秀,信長請來了澤彥和尚(宗恩),建立了政秀寺來悼念這位忠心耿耿的家臣。儘管有傳言稱政秀並非為了勸諫信長而自殺,而是因為其子五郎右衛門泛秀與信長之間的矛盾,但無論如何,這一事件都對信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年,織田信長與嶽父齋藤道三在正德寺會麵。齋藤道三是一位極具遠見的政治家,他敏銳地察覺到了信長的真實才能,並感歎道“我的子孫,估計以後隻有為他牽馬的命啊。”此後,齋藤道三全力支持織田信長,並在其死後將美濃國作為嫁妝送給了信長。這一支持不僅增強了織田家的實力,也為信長日後統一日本奠定了基礎。
然而,織田信秀去世後,織田家內部出現了分裂。一些對信長行為不滿的重臣,如林秀貞、林通具、柴田勝家等,試圖廢黜信長,改立其弟織田信行為家主。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信長開始積極拉攏支持者,其中包括森可成、佐佐成政、河尻秀隆等人,逐步構建了自己的勢力集團。
弘治二年(1556年),齋藤道三遭到其子齋藤義龍的謀殺。齋藤道三的親信豬子兵介緊急向織田信長求援,但信長派出的援軍未能及時趕到,齋藤道三最終被齋藤義龍的手下小牧元太殺害。失去了齋藤道三的支持後,織田信長麵臨著更大的壓力。
同年8月24日,織田信行在得到柴田勝家等人的支持後,決定起兵對抗信長。雙方在稻生之戰中展開了激烈的較量,最終織田信長取得了勝利。隨後,信長包圍了守末森城,城內的織田信行被迫投降。在生母土田禦前的調解下,信長赦免了信行及柴田勝家等人,暫時平息了內部的紛爭。
三、掌控尾張
弘治三年(1557年),織田信行再次策劃謀反。在稻生之戰後,柴田勝家作為織田信長的盟友,秘密通報了這一消息。得知信行的圖謀後,信長假裝生病,誘使信行離開清州城,並派遣自己最信任的河尻秀隆執行暗殺任務。這一舉動徹底消除了內部的威脅,穩固了信長的地位。
與此同時,尾張守護斯波氏的權勢日漸衰微,尾張下四郡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守護代織田大和守家主君織田信友手中。織田信秀在世時,憑借其智勇逐漸擴展了對尾張國中西部地區的控製權。然而,織田信秀去世後,織田信友並不認可信長的繼承權,轉而支持信行,並策劃了謀害信長的計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然而,織田信友的計劃並未得逞。當時被視為傀儡的尾張守護斯波義統提前向織田信長透露了這一陰謀。憤怒的織田信友趁斯波義統與其子斯波義銀外出打獵時,殺害了斯波義統。這一行為激起了斯波義銀及其兄弟的恐懼,他們迅速逃往織田信長處尋求庇護。信長隨即宣布織田信友為殺害斯波義統的叛徒,並命令其叔父織田信光(守山城主)處決織田信友。
隨著織田信友的死亡,尾張下四郡的守護代清州織田家徹底覆滅,織田信長成為了織田家的真正首領。緊接著,信長與同族的犬山城主織田信清聯手,擊敗了清州織田家的宿敵——上四郡守護代織田信安(浮野之戰),並將其放逐。這一係列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信長在尾張的地位。
然而,被立為新傀儡守護的斯波義銀並沒有放棄反抗。他與斯波一族的石橋氏以及足利一門的吉良氏密謀討伐織田信長。信長得知這一陰謀後,果斷采取行動,將斯波義銀放逐至京都,送到了足利將軍家的手中。
通過這一係列的政治鬥爭和軍事勝利,織田信長在永祿二年(1559年)確立了對整個尾張國的全麵支配權。
四、襲滅今川
永祿三年(1560年),東海道大名今川義元(今川家的領主)早有誌於上洛(即率軍前往京都),並與甲斐國的武田晴信(即後來的武田信玄)以及相模國的小田原城主北條氏康結成“甲駿相三國同盟”,以確保北麵和東麵的安全,進而積極籌劃向西進軍。今川義元的雄心壯誌促使他集結了約到人的大軍,準備一舉攻入尾張國境內。
此時,織田信長已經基本穩定了尾張國的局麵。麵對今川義元的強大攻勢,織田信長深知此戰的重要性,於是率領約4000兵力迎戰。5月19日下午一時許,雙方在桶狹間展開對決。當時,桶狹間一帶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這使得今川軍的行軍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利用這一自然條件,織田信長指揮部隊對今川義元的本陣發起了突襲。
織田軍的士兵們利用雨勢掩護,迅速接近今川義元的本陣。在一場突如其來的交鋒中,今川義元被織田軍擊殺,今川軍頓時陷入混亂,最終潰敗。這場戰鬥以其規模懸殊和結果出人意料而載入史冊,成為織田信長軍事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桶狹間合戰的勝利極大地提升了織田信長的聲望,也沉重打擊了今川家的勢力。原本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自此開始沒落,而織田信長則借此機會迅速擴張勢力,不僅在中日本地區穩固了地位,還向近畿地方延伸了影響力,為其日後掌握日本中央政權奠定了基礎。
戰後不久,三河國的鬆平元康(即後來的德川家康)接受了織田信長的私下求和。兩國軍隊撤回各自的邊界,並重新厘清了國界劃分。為了進一步鞏固這一和平局麵,織田信長邀請鬆平元康前往尾張的清洲城締結盟約,史稱“清州同盟”。
“清州同盟”的訂立,有效地穩定了織田信長的東翼,使他不再受到來自三河方向的威脅。這一同盟不僅為織田信長解除了東部的隱患,還為他集中力量向西發展了堅實的保障。
五、美濃攻略
桶狹間合戰之後,織田信長的目光轉向了美濃國。齋藤道三在被其子齋藤義龍殺害後,齋藤義龍成為了美濃國的新領主。齋藤義龍是一位勇猛的將領,即便是在織田軍麵前也顯得異常頑強,但永祿四年(1561年),齋藤義龍突然去世,其嫡子齋藤龍興繼任家督。齋藤家的內部開始出現分裂,這為織田信長了絕佳的機會。
為了進一步增強自己在美濃方向上的實力,永祿七年(1564年),織田信長將妹妹阿市嫁給了北近江的淺井長政,以此締結了重要的同盟關係。這一聯姻不僅加強了織田家與淺井家的關係,還為織田信長在對齋藤氏的戰爭中贏得了更多戰略上的支持。
永祿九年(1566年),織田信長在進攻墨俁時遇到了阻礙。為了克服這一難題,他命令木下藤吉郎(即後來的羽柴秀吉)在墨俁築建新城池,這座城池後來成為織田軍在美濃方向的重要據點。隨著木下藤吉郎成功建立墨俁城,織田軍有了更加穩固的前線基地。
隨著西美濃三人眾(稻葉一鐵、氏家卜全、安藤守就)以及他們的支持者(如竹中半兵衛等)陸續加入織田信長的陣營,織田軍的力量得到了顯著增強。此外,像蜂須賀正勝、前野長康、金森長近等人物也紛紛歸附,這進一步壯大了織田軍的勢力。
在永祿十年(1567年),織田信長終於在伊勢長島擊敗了齋藤龍興,將美濃國納入自己的版圖。此時,織田信長年僅33歲,卻已成為統治尾張和美濃兩國的大名。
取得美濃後,織田信長借鑒了中國古代周朝興起的曆史,將美濃國舊主齋藤氏的據點井之口改名為“岐阜”,寓意著如同周朝一樣,從岐山興起,最終推翻舊秩序,統一天下。這一命名反映了信長追求統一全日本的雄心壯誌。同時,他也開始使用“天下布武”的印信,正式宣告以統一全日本為目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同年11月9日,正親町天皇正式授予織田信長“古今無雙名將”的稱號,以表彰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成就。
六、天下布武
永祿八年(1565年),京都的權力中心由管領細川氏掌控,但實權實際上被三好氏的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等三人眾以及鬆永久秀所掌握。室町幕府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意圖恢複幕府權力,與三好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在衝突中遭到暗殺。三好氏隨後擁立足利義輝的堂弟足利義榮為第14代將軍,將其作為傀儡。鬆永久秀等人甚至企圖暗殺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迫使足利義昭逃離京都,投奔越前國的朝倉義景。
然而,足利義昭在朝倉義景處並未得到預期的支持。永祿十一年(1568年)7月,足利義昭開始尋求與織田信長的合作,希望借助其力量討伐三好氏。織田信長同意了足利義昭的要求,並采取了一係列外交手段來鞏固自己的勢力。他先是將養女雪姬嫁給武田信玄的四子武田勝賴,以此與相鄰的甲斐戰國大名武田信玄締結同盟。但雪姬在生下武田信勝後不幸去世,織田信長又安排自己的嫡子織田信忠與武田信玄的六女鬆姬定下婚約,以維持與武田家的友好關係。類似的做法也被應用於其他勢力,以確保內外穩定。
同年9月,織田信長以上洛(即率軍前往京都)為名,以“天下布武”的名義擁立足利義昭為第15代將軍。這一行動遭遇了南近江大名六角義賢、六角義治父子的抵抗。在織田軍的猛烈攻勢下,觀音寺城被攻陷,六角父子逃往伊賀,六角氏也因此滅亡。六角氏殘部繼續展開遊擊戰,但已無力回天。
看到織田信長上洛的行動,執掌中央政治的三好義繼、鬆永久秀等人認識到織田信長的實力,紛紛臣服。其他隸屬於三好三人眾的勢力大多逃往阿波,而如池田勝正等人則投降了織田信長。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織田信長就迅速打破了三好鬆永政權的統治,建立了以足利義昭為第15代將軍的織田政權。足利義昭提議讓織田信長擔任副將軍之職,但信長看穿了其中的陰謀,婉言拒絕。
隨後,織田信長開始對伊勢國展開侵攻。永祿十一年(1568年),神戶具盛投降,織田信長將三子織田信孝送入神戶家作為養子,從而控製了神戶氏。永祿十二年(1569年),織田信長與伊勢國司北畠具教開戰。儘管北畠具教奮力抵抗,但最終仍然處於劣勢,不得不接受織田信長提出的條件,即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作為北畠具教的嫡子北畠具房的養子,從而實現了對伊勢國的控製。
然而,到了天正四年(1576年),織田信長打破了對北畠具教父子的人身安全承諾,將北畠具教及其次子長野具藤殺害,而北畠具房也在幾年後在幽禁中去世。同樣,神戶具盛在接受織田信孝成為神戶家養子後,也被軟禁。
七、第一次信長包圍網
永祿十二年(1569年)1月,正當織田信長率領主力軍隊返回美濃之際,三好三人眾與齋藤龍興等美濃浪人眾趁機密謀襲擊京都的足利義昭禦所所在的六條本國寺,發動了所謂的“六條合戰”。織田信長在得知消息後,冒著大雪以驚人的速度行軍,僅用兩天時間就帶領援軍抵達京都。在這之前,由於淺井長政的援軍與明智光秀的奮戰,三好齋藤軍已被擊退。同時,響應三好軍的入江春景在高槻城遭到織田信長的進攻,入江春景投降後,織田信長並未寬恕其背叛行為,而是將其處決。
在這一天,織田信長還要求堺市繳納兩萬貫的矢錢(軍費),此舉讓堺會合眾(商人聯合會)從原先依靠三好三人眾抵抗織田信長的狀態轉變為臣服於織田信長。隨著三好三人眾被織田軍擊敗,堺市的商人們也不得不向織田信長低頭,從而擴大了織田信長在京畿地區的勢力範圍。
同年,為了限製足利義昭的幕府將軍權力,織田信長訂立了“殿中禦掟”九條,並追加了七條,昭告天下,並讓足利義昭承認這項命令。然而,這一係列舉措加劇了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之間的對立。
永祿十三年(1570年)4月,織田信長決定討伐多次無視上洛命令的越前大名朝倉義景。這次行動打破了他與淺井長政同盟時的約定,即不進攻淺井氏的盟友朝倉氏。織田信長聯合盟友德川家康共同進軍越前,逐步攻擊朝倉氏的城池,直至逼近金崎城。在此期間,淺井長政突然出兵救援朝倉氏,織田信長察覺到淺井長政的叛變,立即著手撤退。這一突然的變故導致聯軍陷入退路被截的危機之中。在池田恒興(殿軍總大將)、明智光秀、木下秀吉(即後來的豐臣秀吉)等人的奮力作戰下(即金崎之戰),織田信長最終得以逃脫,返回京都時身邊隻剩下了約十人。
此次事件後,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之間的對立進一步升級。足利義昭發布命令,號召各國勢力共同討伐織田信長。包括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武田信玄、毛利輝元、三好三人眾,甚至是比睿山延曆寺、石山本願寺、雜賀眾等寺廟勢力,都加入了反對織田信長的陣營,形成了“信長包圍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為了應對這一局麵,織田信長開始討伐淺井長政。同年6月,在近江的姊川河原,織田信長聯合德川家康軍與淺井、朝倉聯軍展開了一場大戰(即姊川之戰)。戰鬥中,淺井方的先鋒磯野員昌一度突破了織田軍的防線,使得織田軍陷入了苦戰。然而,得益於德川軍擊破朝倉軍後與織田軍聯手夾擊淺井軍,最終織田軍成功擊潰了淺井與朝倉的聯軍,取得了勝利。
八、第二次信長包圍網
元龜元年(1570年)8月,織田信長出兵討伐在攝津舉兵的三好三人眾。然而,由於石山本願寺的援軍介入,織田軍在攝津國與三好三人眾的對抗中陷入苦戰。與此同時,淺井長政、朝倉義景和延曆寺的聯軍共三萬人進攻近江阪本,導致近江的織田軍在人數劣勢下戰敗。織田信長的重臣森可成與弟弟織田信治在這場戰鬥中戰死。
麵對這一危機,織田信長於9月23日淩晨迅速從攝津本隊返回近江。淺井長政和朝倉義景慌忙在比睿山布陣,準備抵抗織田信長的到來。織田信長則在近江國誌賀與淺井、朝倉聯軍對峙,即“誌賀之陣”。此時,伊勢長島一向一揆眾在本願寺法主顯如的命令下起義,導致織田信長的弟弟織田信興與重臣阪井政尚喪生,使得織田信長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境地。
為了擺脫困境,織田信長請求正親町天皇頒布敕令。12月13日,通過天皇的敕令,織田信長成功與淺井、朝倉軍達成和解。根據大久保忠教所記載的《三河物語》,織田信長在與朝倉義景的談判中表示“天下是朝倉大人所有,我將不再妄想”。
元龜二年(1571年)9月,織田信長多次要求比睿山延曆寺的僧兵撤退,並發出多次“避難勸告”。然而,由於僧兵持續抵抗,織田信長最終下令焚燒了比睿山延曆寺,即著名的“火燒比睿山”事件。這一行動不僅激怒了佛教勢力,也堅定了甲斐的武田信玄上洛的決心。
進入元龜三年(1572年),織田信長的嫡子織田信忠初次出陣。此時,織田軍與淺井、朝倉聯軍之間持續發生小規模戰鬥,但戰局逐漸對織田信長有利。8月,朝倉軍的武將前波吉繼、富田長繁、戶田與次等人投降織田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