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同年10月,甲斐的武田信玄響應足利義昭的邀請,率領大軍開始上洛。武田軍總兵力達三萬人,開始侵攻織田領地的東美濃與德川領地的遠江、三河。織田、德川軍開始抵抗,但在武田軍武將秋山信友進攻東美濃的岩村城時,城主遠山景任病逝。景任的遺孀岩村殿(織田信長的叔母)將織田信長的五子坊丸(即後來的織田勝長)收為養子,並立為城主,抵抗來犯的武田軍。秋山信友提出結婚談和的條件,由於岩村殿的女兒雪姫與武田勝賴結婚並育有武田信勝,岩村殿最終選擇開城投降,並與秋山信友結婚,將坊丸作為人質送往甲斐,導致東美濃大半落入武田的控製。
同年,武田軍大舉出征,目標是德川軍的三河領地。德川軍在一言阪之戰中被武田軍大敗,遠江、三河諸城相繼陷落。為了挽救戰局,織田信長派出由佐久間信盛和平手泛秀率領的三千援軍前往三河。然而,在12月的遠江三方原之戰中,織田、德川聯軍被武田軍大敗,平手泛秀戰死,援軍未能解救德川軍,隻得退回岐阜。
進入元龜四年(1573年),武田軍繼續西進,從遠江開始進攻三河。2月,武田軍開始攻擊三河的野田城。此時,足利義昭在三好義繼及鬆永久秀等人的協助下舉兵呼應武田信玄的上洛行動。麵對兩麵受敵的情況,織田信長於4月5日通過正親町天皇的敕令與足利義昭達成和解。然而,就在武田信玄準備一舉上洛之際,4月12日,武田信玄突然病逝於信濃國駒場(今長野縣下伊那郡阿智村)。武田軍將信玄的遺體帶回甲斐,停止了繼續進攻的步伐。
九、霸業初成
元龜四年(1573年)7月,隨著武田信玄的病逝,織田信長得以重整軍備,迅速調整戰略,應對周邊的威脅。此時,足利義昭仍在京都舉起叛旗,守在二條城和槙島城。織田信長迅速擊敗足利義昭,並將其從京都放逐,標誌著室町幕府的終結。
同年7月28日,織田信長請求朝廷更改年號,從“元龜”改為“天正”,象征著新時代的開始。進入天正元年(1573年)8月,織田信長首先命令細川藤孝討伐守在澱城的三好三人眾之一的岩成友通。岩成友通被擊敗後,織田信長率領三萬兵力前往越前,在刀根阪之戰中擊敗了朝倉軍。接著,織田信長轉向攻擊位於小穀城的淺井久政和淺井長政父子。在織田軍的猛烈攻勢下,小穀城陷落,淺井久政和淺井長政父子剖腹自殺,淺井長政的兒子萬福丸也被處死,淺井氏隨之滅亡。織田信長還將嫁給淺井長政的妹妹阿市帶回。
同年9月24日,織田信長以尾張、美濃、伊勢的軍隊為核心,率領三萬兵力向伊勢長島進發。在瀧川一益等將領的帶領下,織田軍在約半個月的時間裡逐一攻陷了長島周邊的敵城。然而,由於長島的一向一揆強烈抵抗,厭惡長期戰的織田信長在10月25日開始撤退。在撤退過程中,織田軍遭到一揆軍的追擊,導致了激烈的戰鬥,林新次郎通政戰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同年11月,河內國的三好義繼在足利義昭的號召下開始叛亂。織田信長迅速反應,以佐久間信盛為總大將,派遣軍隊前往河內。由於懼怕織田信長的實力,三好義繼的三家老背叛了他,三好義繼於11月16日自殺,三好氏隨之滅亡。
同年12月26日,大和的鬆永久秀也無計可施,獻出多聞山城並投降織田信長。至此,武田信玄病逝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曾經加入“信長包圍網”的各大名,大部分已經被織田信長擊敗。
十、一向一揆
天正二年(1574年)1月,織田信長在攻下朝倉氏之後,雖然將越前納入了自己的領土,但當地的地頭武士與本願寺門徒卻掀起了叛亂。富田長繁在越前一乘穀殺害了守護代前波吉繼(桂田長俊),這一事件引發了更大範圍的動蕩。與此同時,呼應越前的叛亂,甲斐的武田勝賴也開始出兵攻打東美濃。
織田信長決定與兒子織田信忠一起迎擊武田軍,但在織田信長的援軍到達之前,東美濃的明智城已被武田軍攻陷。為了避免與武田軍直接衝突,織田信長選擇撤退到岐阜。
同年3月,織田信長上洛並接受了從三位、參議的官位。他請求正親町天皇允許收割蘭奢待(一種高級香料),這一舉動被認為是織田信長為了讓各國知道他與正親町天皇之間的密切關係而采取的行動。天皇下達了勅令允許這一請求,從而使各國大名意識到織田信長的實力已經得到了朝廷的認可。這一事件不僅增強了織田信長的政治地位,還吸引了來自奧州等地的大名派代表前來表示友好。
7月,織田信長率領三萬大軍,從水陸兩路完全包圍了伊勢長島,切斷了一向一揆軍的兵糧補給線。儘管在一開始的一揆軍巧妙戰術下,織田信長的同父異母弟弟織田信廣被殺,但到了8月,一揆軍因兵糧不足開始陷入困境。織田軍的猛烈攻勢導致大鳥居城被攻陷,一揆軍中有超過一千人戰死,戰況向著有利於織田軍的方向發展。
到了9月29日,由於兵糧極度匱乏,長島城的門徒向織田信長投降,並請求允許他們搭乘船隻從大阪方向撤退。織田信長最初接受了這一請求,但考慮到織田信廣等親近兄弟被殺害,加上一揆軍的撤退速度緩慢,織田信長最終下令向正在登船的門徒發射鐵炮。這一行動激怒了一揆軍的部分成員,他們反過來襲擊織田軍,導致織田信長的弟弟織田秀成等人戰死。
接下來,織田信長繼續對困守中江城、屋長島城的長島門徒進行包圍,並最終攻破這些城堡。經過這場戰鬥,織田信長成功平定了長島門徒的叛亂,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伊勢地區的統治地位。
十一、討滅武田
天正三年(1575年)1月,長島門徒們懲罰了那些在殺害前波吉繼(桂田長俊)後反戈一擊的地頭武士,將越前作為一揆的領土。隨後,受本願寺法主顯如命令前往越前赴任的守護代下間賴照,因其惡政更甚於前任領主桂田長俊,導致一揆內部持續分裂。
同年4月,武田勝賴為討伐在武田信玄死後背叛武田家、轉而成為德川家康家臣的奧平貞昌,率領一萬五千人的兵力前往攻擊奧平貞昌所在的長筱城。然而,奧平軍的頑強抵抗使得武田軍在進攻長筱城時花費了比預期更長的時間,仍未攻下。
織田信長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時機,於5月12日率領三萬大軍從岐阜出發,5月17日在三河的野田與德川家康的八千兵力會合。織田德川聯軍的總兵力達到三萬八千人,並於5月18日在設樂原布陣。5月21日,織田德川聯軍與武田軍展開激戰(即長筱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織田信長創造性地將鐵炮隊分成三隊,采用了節省裝填時間的三段射擊戰法,這一戰術大大提高了織田軍的火力密度。儘管有人質疑這一戰術的真實性,但不可否認的是,織田德川聯軍在這場戰役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同時,成功防禦長筱城的奧平貞昌也得到了織田信長的嘉獎,被賜予“信”字,改名為奧平信昌。
長筱之戰後,織田信長看到了一揆內部持續分裂的機會。8月,他率領軍隊前往越前。儘管一揆軍進行了抵抗,但在內部已分裂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以下間賴照與朝倉景健為首的越前加賀門徒在戰役中被織田軍擊斃。在給村井貞勝的信件中,織田信長描述了越前的慘狀“到處都是死屍,一點空地也沒有。真想讓你看到此景。”這一描述反映了戰場上的殘酷景象。
此外,記載了前田利家從軍經曆的石碑也保留至今,上麵刻寫著“一揆奮起,此後前田又左衛門大人活擒一揆千人。依法處刑以磔刑、下熱湯、下油鍋。如此等事。一筆記下。”這表明了織田軍對待一揆眾的嚴厲手段。
十二、第三次信長包圍網
天正四年(1576年)1月,與織田信長原本友好的丹波大名波多野秀治舉起了叛旗。緊接著,石山本願寺再次舉兵,反織田信長的勢力開始增強。為了應對這一局勢,織田信長在4月派遣大將明智光秀、荒木村重和原田直政率領三萬軍隊前往大阪。然而,在葦原之戰中,織田軍遭遇了慘敗,原田直政等一千多人戰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石山軍的猛烈攻勢使得織田軍被困守在天王寺堡壘,織田軍因此陷入困境。5月5日,織田信長親自前往若江城發出動員令,但僅召集到三千人左右。5月7日清晨,織田信長親自率領這三千人軍隊,向包圍天王寺堡壘的石山軍發起進攻(天王寺堡壘之戰)。儘管織田信長在戰鬥中負傷,但他的親自出陣鼓舞了士氣,最終成功擊敗了石山軍。隨後,織田軍從水陸兩路包圍了石山禦坊,以切斷其兵糧供應。
然而,在7月13日,石山本願寺的援軍——毛利村上水軍的八百艘戰船出現,並擊敗了織田的水軍(木津川之戰)。毛利軍將兵糧和彈藥送入了石山,進一步增強了石山軍的戰鬥力。
此時,越後的著名大名上杉謙信開始與織田信長對立。原本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武田信玄,織田信長與上杉謙信於永祿十五年(1572年)締結了同盟。但在武田信玄病逝後,上杉謙信對織田信長與一向宗勢力的抗爭感到不滿,於是在天正四年(1576年)與石山本願寺和解,並解除了與織田信長的同盟關係。上杉謙信成為盟主,與毛利輝元、石山本願寺、波多野秀治、紀州雜賀眾等反織田勢力一同行動。
為了應對這一局勢,織田信長在天正五年(1577年)2月率領大軍前往討伐紀州的雜賀眾。由於毛利村上水軍在背後援助雜賀眾,加上上杉謙信進攻能登,織田信長於3月迫使雜賀眾領袖雜賀孫一投降。然而,雜賀孫一並未人質給織田信長,隻是形式上維持和睦,織田信長隨後從紀伊撤兵。
此時,能登七尾城的長續連在承受上杉謙信的攻擊時,派兒子長連龍向織田信長求援軍。織田信長派柴田勝家為總大將率領三萬軍隊作為先遣部隊,自己則率領一萬八千人的本隊隨後跟進。然而,9月15日,七尾城淪陷,9月23日,先遣部隊在手取川之戰中被上杉謙信率領的上杉軍擊敗。織田信長得知戰況後,為了避免與上杉謙信直接衝突,返回了安土城。
在織田信長陷入困境之際,大和的鬆永久秀與上杉謙信呼應而舉兵反叛。得知鬆永久秀謀反的織田信長從加賀撤兵,並派織田信忠為總大將,率領大軍前往信貴山城,在10月擊敗了鬆永久秀。鬆永久秀在城內天守閣放火自殺。隨後,丹波龜山城的內藤定政病死,龜山城、籾井城、笹山城等丹波諸城旋即為織田軍所攻下。
然而,織田信長在對抗上杉謙信的戰鬥中仍處於不利地位。10月,在擊敗鬆永久秀後,織田信長再次麵臨毛利氏和石山本願寺的攻勢。10月,丹波龜山城的內藤定政病逝後,龜山城等丹波諸城很快被織田軍攻下。
天正六年(1578年)3月13日,上杉謙信突然去世。由於上杉謙信沒有子嗣,養子上杉景勝與上杉景虎開始爭奪繼承權。上杉謙信的去世導致信長包圍網再次瓦解,織田軍隨即攻下了上杉領土的能登和加賀地區。
十三、周邊攻略
進入天正年號後,隨著織田家實力的增強,織田信長開始賜予屬下武將以戰國大名級彆的領土,並賦予他們高度的自治權,同時命令他們攻略周邊勢力。隨著上杉謙信的去世,上杉景勝繼承了家督之位。織田信長針對上杉勢力派出了柴田勝家、前田利家、佐佐成政等人;針對武田勝賴則派出了嫡子織田信忠、瀧川一益、森長可等人;針對波多野秀治則派出了明智光秀、細川藤孝等人;針對毛利輝元則派出了羽柴秀吉;針對石山本願寺則派出了佐久間信盛。
天正六年(1578年)10月,荒木村重在有岡城背叛了織田信長。背叛的具體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重用村重的織田信長對此感到震驚,並試圖勸說村重改變主意。然而,村重堅持與本願寺聯手抵抗信長。隨著村重的家臣中川清秀和高山重友投降織田信長,織田信長逐漸占據了優勢。11月6日,在第二次木津川之戰中,織田信長利用鐵甲船戰術大敗毛利水軍,使得石山本願寺與荒木村重失去了毛利的援助,陷入了孤立。天正七年(1579年)9月,荒木村重拋棄妻子從有岡城逃走。有岡城陷落後,荒木一族大半被處刑。天正七年(1580年)4月,在正親町天皇的勅令和森長可一族的調停下,本願寺與織田信長達成和解,並從大阪退兵。
同一時期,織田信雄在伊勢外築造護衛城時遭到伊賀國人的妨礙,為此感到憤怒的信雄擅自進攻伊賀國,但最終大敗而歸。織田信長嚴厲斥責了織田信雄,並對伊賀國人產生了敵意(第一次天正伊賀之亂)。同年,織田信長命令盟友德川家康的正室築山殿(瀨名姬)及二人所生的嫡子鬆平信康切腹。理由是德川信康的十二條罪行,以及築山殿與武田勝賴勾結等。這一命令導致德川家臣團內分為順從信長派(濱鬆派,擁護德川家康)與反信長派(岡崎派,擁立鬆平信康),最終德川家康被迫讓兩人自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在上杉謙信去世後,織田軍對上杉氏的戰況逐漸轉向優勢,先後攻下了能登、加賀,並進一步進攻到了越中。天正七年(1579年)夏天,波多野秀治投降後被處刑。在毛利的攻擊下,加入織田陣營的山中鹿之介等尼子氏再興勢力被消滅。接著,播磨的彆所長治謀反,雖然初期織田軍陷入苦戰,但最終攻勢得以進展。天正七年(1579年),毛利軍在備前的宇喜多直家投降織田信長,至此織田軍與毛利軍的優劣情勢完全逆轉。
天正八年(1580年),織田氏取得了播磨和但馬。同年8月,織田信長放逐了織田家的老臣佐久間信盛及其嫡子佐久間正勝(信榮),理由是他們在對本願寺之戰中毫無成果。隨後,織田信長又以無能和謀反等理由放逐了林秀貞、安藤守就、丹羽氏勝。
天正九年(1581年),羽柴秀吉斷絕了鳥取城的兵糧供給,並攻下了因幡,接著又攻下了岩屋城,取得了淡路。
十四、全盛之期
天正九年(1581年)是織田信長勢力達到全盛期的一年。2月28日,織田信長在京都天皇內殿的東邊馬場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馬演練,即所謂的京都軍馬演練。這次演練展示了以信長為首的織田家一門、丹羽長秀、山內一豐等織田軍團的強大軍容,正親町天皇也出席了這一盛大的儀式。此次軍馬演練不僅展示了織田軍的強大實力,還彰顯了織田信長在中央政權中的權威。
同年3月23日,德川家康終於奪回了為武田軍占領的高天神城,進一步鞏固了織田德川聯盟的力量。在紀州,雜賀眾開始內部分裂,支持信長派的鈴木孫一與反信長派的土橋平次等人相互爭鬥,導致雜賀眾的勢力衰退。與此同時,高野山因藏匿荒木村重的殘黨和與足利義昭密通等行為而與織田信長為敵。麵對高野山的敵對行動,織田信長派出數十名使者試圖和平解決問題,但高野山方麵不合理地殺害了所有使者。被激怒的織田信長逮捕了織田領地內的數百名高野山僧人,並命令河內、大和的各大名包圍高野山。5月,織田軍的攻勢淩厲,趁防守越中的上杉軍武將河田長親突然死去的空隙,行軍至越中,占領了大部分土地。
進入天正十年(1582年),武田信玄的女婿木曾義昌於2月1日向織田信長提出投奔織田家的請求。織田信長答應後,於2月3日向信忠發出針對武田的大動員令。於是,德川家康從駿河、北條氏直從關東、金森長近從飛驒、信忠從木曾處各自開始進攻武田領土。據言,此次進攻的兵力總數超過了十萬。麵對織田軍的大規模攻勢,武田軍的抵抗變得越來越脆弱。伊那城的守將下條伊豆守被城兵放逐而獻城給織田軍,接著信濃鬆尾城主小笠原信嶺、駿河田中城主依田信蕃、駿河江尻城主穴山信君等人爭先恐後地投降織田軍,使得武田軍幾乎沒有組織化的抵抗就被擊敗。
3月8日,織田信長親自出陣討伐武田。3月11日,信忠占領了甲府,並在甲斐東部的田野處決了武田勝賴、信勝父子,至此武田氏正式滅亡。
武田氏滅亡後,織田信長對武田一族進行了徹底的清算,即所謂“狩獵武田”的信長令。即使是原先表示順從信長的武田遺臣,也未能逃脫被清除的命運。德川家康與一部分織田重臣難以接受信長的命令,拚命地隱匿武田的遺臣。江戶時代以後仍存在的武田相關一族幾乎都是在“狩獵武田”時被藏匿起來的遺臣後代。
在最後一次攻打武田時,據傳明智光秀因說出“能來到這裡,我們的努力也是值得的”而激怒了信長,信長則回應說“你做了什麼”,之後對光秀進行了懲罰。關於懲罰的具體細節,有多種版本的說法。此外,織田軍在攻打藏匿武田遺臣的塩山惠林寺時,因惠林寺拒絕交人而將其燒毀。當時惠林寺住持快川紹喜臨終前所說的“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武田氏滅亡後,織田信長在駿河派遣德川家康、在上野派遣瀧川一益、在甲斐派遣河尻秀隆、在北信濃派遣森長可、在南信濃派遣毛利秀賴以壓製北條氏直,並實施與以往信玄、謙信類似的徹底和平外交政策來保持與北條的同盟關係。此時的織田軍團已是無人可敵,織田信長的勢力達到了頂峰。
十五、本能寺之變
天正十年(1582年)夏天,織田信長準備派三男神戶信孝、重臣丹羽長秀等軍團進攻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此時,關於明智光秀的異心,有兩種主要的說法一是明智光秀認為自己未被賦予進攻四國的任務,開始產生“自己被放置一旁,會不會像林秀貞、佐久間信盛父子一樣被放逐”的被害妄想;二是光秀曾受信長命令負責與長宗我部元親的和睦工作,並為此將屬下齋藤利三之妹嫁予元親,但最終事情卻向武力討伐的方向發展,光秀因此感到名譽受損,倍感屈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5月15日,德川家康為了慶祝駿河國領地增加的宴會抵達安土城。織田信長派明智光秀負責接待,明智光秀從15日至17日專注於接待德川家康。在此期間,正在攻打備中高鬆城的羽柴秀吉派使者向信長請求援軍,並提到“毛利軍有率大軍往高鬆城救援的動作”。織田信長答應派兵後,解除明智光秀的接待任務,改命其帶兵前往援助羽柴秀吉。據《明智軍記》記載,由於光秀準備的接待餐宴質量不佳,織田信長令其隨從森蘭丸敲了光秀的頭,這可能是導致光秀心中積怨的一個因素。
5月29日,織田信長為準備出兵遠征毛利而前往京都,並逗留在本能寺。然而,派往援助秀吉的明智光秀軍卻突然迅速出現在京都,並於6月2日清晨襲擊了本能寺。當時,由於光秀的屬下對信長的信賴較深,誓言效忠光秀的人並不多,因此光秀在進攻本能寺時,並沒有告訴部下攻擊的目標是信長。
據記載,織田信長當時率領森蘭丸、坊丸、力丸、伴正林等約一百人持槍奮戰,負傷後回到房內縱火自殺,享年49歲。本能寺被大火燒毀,通說是認為信長已死於寺中,但明智光秀的女婿明智秀滿遍尋不到信長遺體,有一種說法是信長的遺體已被仰慕他的僧侶與部下秘密地埋葬了。
與此同時,織田信長的長子織田信忠得知消息後,與村井貞勝在附近的二條禦所抵抗明智軍,最終不敵自殺。黑人士兵彌助在本能寺之變中一直與信長一同奮戰,被捕後被赦免,並被強行送至耶穌會。
喜歡古代曆史著名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代曆史著名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