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仁壽二年,月降生於岐州雍,取名為李淳風。
他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等。
李淳風的父親李播,在隋朝時曾任縣衙小吏,以秩卑不得誌,棄官而為道士,頗有學問,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誌圖十卷、《天文大象賦》等。
從小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尤鐘情於天文、地理、道家、陰陽之學。
隋大業七年,9歲的李淳風遠赴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
隋大業十四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
唐高祖武德二年,時年17歲的李淳風回到家鄉,經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
唐太宗貞觀元年,25歲的李淳風上書,對道士員外散騎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曆》提出18條意見,引起時人重視。
太宗采納他的7條意見,授他將仕郎,入太史局供職。
在執掌天文、地理、製曆、修史之職的太史局,充分展現其才智,鞠躬儘瘁40年。
李淳風在太史局學習和研究天文、曆法、算學以及天象儀器,頗有所得。
不久向唐太宗上書,建議改製渾天儀,太宗欣然同意。
於貞觀七年,終於製成新渾儀,即銅鑄渾天黃道儀。將古代的兩重渾儀改為三重,最外為六合儀,中間是三辰儀,最內係四遊儀。在此之前的渾天儀,隻相當於四遊儀及六合儀兩個層次。
此儀黃道經緯、赤道經緯、地平經緯均可測定。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風為承務郎,令其將渾儀置於凝暉閣。
他在研製渾儀過程中,研究了古代渾儀的發展與特點,寫成《法象誌》七卷,評論了前代渾儀得失之差。
貞觀十五年,李淳風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
撰寫《晉書》時,他寫的《天文》《律曆》《五行》三誌,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尤為精微。
有一次,李淳風在校對新歲曆書時,發現朔日將出現日蝕,這是不吉祥的預兆。
太宗很不高興說道。
“日蝕如不出現,那時看你如何處置自己?”
李淳風說。
“如果沒有日蝕,我甘願受死。”
到了那天,皇帝來到庭院等候,並對李淳風說。
“我暫且放你回家一趟,好與親人告彆。”
李淳風回答說。
“時間還早。”
便在牆上劃下一道痕,指著太陽投射的影子說道。
“影子到這裡就開始日蝕。”
日蝕果然出現了,跟他說的時間絲毫不差。
其實那次也屬實是驚險萬分,本來他的確是預測到了日蝕的天象,並放出了大話,可真到了那時,在老天好似是在跟自己開玩笑一般,好在後來,日蝕還是來了,隻是要比預計的要晚了些許。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為了他這一句話,雲璃跟霸天費了多大的勁,險些是跟天命乾了起來,霸天的龍角也因此變得漆黑一片。
李淳風還有一次奏稟皇帝說。
“七個北鬥星要變成人,明天將去西市喝酒。可以派人守候在那裡,將他們抓獲。”
太宗相信了他的話,便派人前去守候。
見有七個婆羅門僧人從金光門進城,到了西市酒樓,上了樓,向店主人要了一石酒,端起碗來就喝,時間不長便把一石酒喝光了,於是又添了一石。
皇帝派來的使者走上樓來,宣讀了皇帝的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