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氏傳》是春秋晚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此書又被稱為《左傳》、《左氏春秋》。左丘明是與孔子同時代人,因而左丘明對於春秋的詮釋勢必要比後人更為準確和真實。而且,孔子對於左丘明的評價很高,兩人的性情也十分相近,《論語·公冶長》中的記述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拿自己與左丘明同類並舉,足見孔子對左丘明的看重。如此說來,《左傳》才能真正體現孔子的真意。
作為史官的左丘明在詮釋《春秋》的時候,充分重視了這本書的曆史價值,在曆史事件的描繪上加重了筆墨。左丘明尤為擅長敘事,在敘述曆史事件時,條理清晰、內容詳實,使人們更好地了解了《春秋》中所提及的那些事件。此外,《左傳》在刻畫人物和記述辭令方麵十分突出,描寫人物時細致入微,而在描寫人的辭令之時又言辭巧妙、鞭辟入裡。正是《左傳》的這些特點,彌補了《春秋》作為史書的不足,同時《左傳》的藝術表現力上也要比《春秋》更為優秀。
魏晉時期,人們開始在《春秋》的經文後麵附上《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的傳文,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多是三傳。
對於孔子為什麼要輯《春秋》,早在西漢的司馬遷就給人們帶來了一種解釋。《史記》中是這樣描述孔子的動機的“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從司馬遷的態度來看,孔子輯《春秋》是因為“周道衰微”,諸事不行、道德不在,與其說一些沒有用的說教,不如讓真實的事件說話,以此警戒世人。
由此可見,孔子輯《春秋》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要記述曆史,而是要以曆史上發生的諸多事件來警示世人,周禮已經不複,希望世人能夠回歸到周初的禮製之中。因而,孔子的傾向性已經十分明確,能夠複歸周禮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壞的,這對於《春秋》的史學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國著名學者胡適曾經這樣評價過“《春秋》那部書,隻可當作孔門正名主義的參考書看,卻不可當作一部模範的史書看……《春秋》的宗旨,不在記實事,隻在寫個人心中對實事的評判。”可以說,胡適一語道破了《春秋》的寫作目的和內在價值。
《春秋》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部政治學著作。古往今來有不少人對《春秋》進行闡釋,不斷探求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執政理念,有人提出將《春秋》亦經亦史來看待,這似乎更加契合孔子著書的本意,能夠讓人更好地來認識這部書、讀懂這部書。《春秋》是中國文化典籍中的一件瑰寶,是值得後人不斷研習和探索的一部經典。
《詩經》也稱為“詩”或“詩三百”。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它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風格,展現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將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曆史麵貌呈現在讀者麵前。
《詩經》“六藝”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周禮·春官大師》中記載“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所謂風、雅、頌,是指《詩經》按音樂劃分的三個類彆。
“風”即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共一百六十篇,主要包括周南、召南、邶風、衛風、王風、魏風、秦風、豳風等,也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風”是《詩經》中文學成就最高的部分,它源於最鮮明的百姓生活,其中有對美好或哀戚愛情的吟唱,也有表達遊子征人對故土、家人的懷戀,更有對剝削壓迫的怨歎與憤怒。
“雅”即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一百零五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為祭祀、飲宴等典禮所作的詩歌,內容主要是歌頌先代懿德、祈願來年豐收等。
“頌”即宗廟祭祀時歌功頌德的舞曲歌辭。《頌》詩又分為《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共四十篇。全部都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所謂“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賦是對事物直接鋪陳敘述,是《詩經》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明喻、暗喻等不同手法。“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表現手法在《詩經》乃至大多數中國詩歌中都是比較獨特的手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在賦、比、興的交迭作用之下,《詩經》將春秋先民們的生活鮮活地展示在讀者麵前。《詩經》中的男男女女,出入宮闈家室,來往城門郊野,馳騁沙場獵場,奔走鄉間山林,遊玩河邊原野,因而《詩經》中,既有“將仲子兮,無逾我牆”這樣魯莽生動的愛情,也有“女曰雞鳴,士曰昧旦”這般充滿情趣的婚姻生活,還有“君子於役,不知其期”這種對遠方征人的徹骨思念,更有“心之憂矣,曷維其亡”這類斯人已逝,睹物思人的悲涼情懷。
從《野有蔓草》的一見鐘情、私訂終生,到《雄雉》中漫長無期卻從未放棄的念念不忘和等待,再到《鵲巢》中步入婚姻殿堂,為愛築巢的圓滿幸福,及至《穀風》中女子被棄的哀怨淒苦,最終到《擊鼓》中難覓歸期的生離死彆,《詩經》將所有人間情愛,無一遺漏地挨個演繹過去。喜、怒、哀、樂,莫不直白熱烈,卻也蘊藉深沉。
《詩經》的這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來源於先民們原始天然的心性。在那個天地初立、民心尚未開化的時代,無論下地耕作、上山砍樵,還是虔誠祭祀、合眾狩獵,或是遠行出征、淇水遊玩,都是先民生活的一部分。《詩經》中每一場愛情的起、承、轉、合,都與這些日常的風俗習慣息息相關。所以,先民們從不在自戀和自憐中將愛隔絕於現實,而是在原野、山川、河流邊,在采摘、砍伐、遊樂之中,儘情去享受愛情中的美麗,同時也儘力去承接愛情中的苦惱與傷害。
鬼斧神工的《考工記》
《考工記》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技文獻,作者、成書年代俱已不詳。一般認為,這本書寫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齊國,作為齊國的官書,出於稷下學宮的知識分子手中。
西漢時,河間獻王劉德編著《周官》,缺《冬官·司空》篇,便選擇用《考工記》補缺。後劉歆時把《周官》改為《周禮》,於是《考工記》也被稱為《周禮·考工記》。
《考工記》是我國最早的手工技藝文獻,雖然隻有七千餘字,但內容涉及廣泛,包括先秦時代的製車、樂器、兵刃、鐘磬、洗染、水利、建築等方麵的工藝技術。還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自然科學知識。可以說是一部集理、工於一體的著作,在我國科技史、工藝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另一方麵,由於這本書被認為是齊國的官書,用來作為官府指導、監督科技工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體現了當時齊國對於上述領域的要求和行業標準,從中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考工記》雖然內容主要涉及理工領域,但是出自稷下學宮士人之手,因而文字優雅,語句順暢,語約義豐,既具備科技書籍應當具有的嚴謹性和條理性,又具備一本先秦典籍所具有的文化底蘊和文學氣息。
這本書的注釋與研究具有多個角度,既可以從科學技術的層麵切入;也可以從社會文化的層麵切入,因此曆代對《考工記》的研讀層出不窮。漢代鄭玄、唐代賈公彥、清代戴震、程瑤田等人都有論著。
101novel.com世紀以降,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考據學也隨之帶動發展,並產生了革命性的飛躍。利用考古實物和模擬實驗,可以將古代典籍中記錄的很多科技、工藝手段進行部分再現,讓人們更加真實地領略古人的智慧和見識。
在思想內容方麵,《考工記》一方麵體現出了先民崇拜天意的精神,又反映了中華民族重視實際的特點。它把天下職業分為六類一是執掌國家,深謀遠慮的,是為王公;二是事必躬親、為民父母的,是為大夫;三是審視建材方圓曲直、加以鍛造的,是為百工;四是羈旅四方、供民所需的,是為商旅;五是埋首田間、辛勞耕作的,是為農夫;六是紡織絲麻,搬弄機杼的,是為婦功。並且認為工藝乃是天地精氣共同鑄就而成,人不過是因襲模仿。
《考工記》還將諸多工藝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將同一行業的工匠進行了具體的分類,並加以定性。
難能可貴的一點是,《考工記》的作者已經初步認識到了生產力的重要性。書中特彆強調生產工具的改進,仔細地列出了不同種類生產工具的製作加工方案,力圖將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標準化。
文章對於具體工藝的描述可謂細致纖毫,充分體現出其作為指導性、綱領性文件的嚴謹認真,針對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一一將應對方案列出。
在生產工序上,《考工記》可謂是高標準,嚴要求,將天時、地利、人和全部涵蓋到了生產要素之中,雖然不無理想化色彩,但體現了古人對工藝生產的虔誠和嚴肅。文章還將不同的手法詳細描述,給學習者以提高的空間。在製作標準執行上,《考工記》明確指出了什麼樣的殘次品不能在市場上流通,體現了高度的負責精神。
《考工記》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工程過程管理的理念,要求在施工時根據工人的普遍水平進行工期的預計,控製完成進度,將一切量化以提高效率。
雖然《考工記》是一本政府色彩濃厚的“官書”,但是它並沒有“重官而輕民”,它指出,有一些諸侯國並沒有設立部門專門製造某些物事,原因在於這些東西在民間生產,無論是質還是量都能夠保證,所以沒有必要再由官府專門生產,這就體現出了對民間工藝和民間經濟活動的保留。
《考工記》非常深廣,可以說是蘊含了先民在農業生產、工業製造、科學技術、社會管理和思想文化等方麵的存在狀態,意義遠遠超越了一本科技工業指導手冊的範疇,而是作為一部充滿著智慧和藝術氣息的經典而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流傳。
喜歡曆代王朝更迭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曆代王朝更迭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