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0年,司馬錯升任左更,地位已比不上白起,但他對於白起心服口服。在白起的派遣下,司馬錯率軍攻取了魏國的軹地(今河南濟源東南),同時趁著韓國國力大損的機會,攻取了韓國的鄧地(今河南孟縣西)。
通過這三年的時間,可以看出秦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秦國的國力大增,韓、魏兩國則不斷衰弱,此消彼長之下,秦國將打擊對象主要放在了這兩個國家上。
第二,秦國內部權力發生變動,雖然白起成為了秦國的最高軍事統帥,顯得魏冉和宣太後的勢力有很大的加強,但是實際上,白起的一係列賜封,都是拜秦王所賜,在他的心裡,秦王已經成了他的主子。
第三,秦國的戰略方向處於一個變更期,從一城一地的爭奪,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順便攻取城池而轉變。
自此,東方六國將領之中,能夠敢於直接和白起匹敵者,實在是屈指可數。韓國和魏國國君眼見秦國如日中天,如此下去必將招致亡國之禍。於是他們相約和秦國簽訂屈辱條約,韓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二百裡地給秦,魏亦不弱人後,也割讓河東(今山西東南部)四百裡地給秦。這一年,是公元前290年。
至此,魏國吳起在世之時,千辛萬苦才攻下的河西之地儘歸秦人之手,竟然連祖上的基業——河東之地也割據給了秦國。此外,連一向趾高氣揚的楚國,也在公元前285年和秦國議和。當然,這之中更多的是張儀的功勞,但是如果沒有白起在戰場上麵給予秦國的底氣,張儀再怎麼巧舌如簧,也隻能是無功而返。
自此,秦國三邊邊境已定,東方六國之中,隻有齊國和趙國還能與秦國相匹敵。這時,白起將對付東方魏國、韓國和楚國的任務交給司馬錯,他自己則主要負責對付當時東方最為強大的對手趙國。當年趙武靈王孤身入秦是何等的英雄豪傑,隻可惜後來因為內亂,趙武靈王英年早逝。趙國自此落後於秦國,後來又屈居在齊國之下。在綜合國力上趙國雖比不上很多國家,但是要論及到軍事實力,趙國對於東方六國而言,無疑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就在白起摩拳擦掌,準備對趙國用兵之時,西北邊境邊患四起,其中勢力最為強大的就是義渠王。
秦國不堪其擾,宣太後主張以外交的手段解決,白起和魏冉則主張以軍事手段徹底解除秦國的後顧之憂。事實證明,最終宣太後是正確的,宣太後用美色將義渠王迷住,不僅最終將其絞殺,還徹底收服了義渠國,徹底解除了秦國的心頭大患。
當時秦國普遍流行一種政治觀念,隻要能達到目的,不管采取何種手段都是合理的。很明顯,宣太後達到了她的目的——攻滅了義渠國,穩定了後方。然而,對於秦國而言,義渠國的滅亡隻是一個政權的消失,但是義渠國的鐵騎,還是需要從頭開始培養,於是白起果斷地承擔了這個任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當時秦國在西北苦寒之地所建立的精銳騎兵,單兵素質極強,其裝備遠遠地超過一般的騎兵。秦騎所使用的弩機必須用腳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其射程可以達到三百米左右,殺傷力很強。雖然這種強弓硬弩需要耗費極大的力氣,而且使用起來並不方便,但是騎兵貴在神速,秦軍騎兵隻要一個戰術衝刺,到達敵人眼前,則短兵相接之時,秦軍就占據了優勢。
秦國此時,可謂全麵開花。白起在西北方為秦國積蓄實力之時,秦昭襄王也沒有閒著,因為範雎已經到達秦國。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采取東、西各自稱帝的方式和齊國結盟。這種方式雖然名為結盟,但是實際上則是利用一個虛名將齊國穩住。
當時,宋國開始不斷地開疆拓土,這在當時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宋國的國家實力並不強,在此情況下還去虎口奪食,搶奪齊國的勢力範圍泗上。為此,齊國對宋國很是怨憤。
秦王就是看準了這一點,遂遣人前去齊國遊說齊王,讓齊國前去攻打宋國,奪回齊國的領地,齊王果然中計。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決定派遣齊軍大舉伐宋,宋國在齊國的鐵騎下滅亡,宋偃王逃到魏國,最終客死異鄉。如果齊國就此罷手,或許這樣的結果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強齊國的國力。可惜,這時候的齊王在不斷的勝利當中,野心膨脹,認為自己已經是天下無敵。齊王認為與其坐等秦國強大,不如先下手為強往南打擊楚國,往西攻取三晉,趁勢滅了東西二周;在國內準備殺了孟嘗君。這些都是齊王田地眼下最想做的事情。
一時之間,齊國成為了眾矢之的。昔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破吳國。今朝的燕昭王,也瞅準了機會,準備大破齊軍,攻滅齊國。
在燕昭王的苦心籌劃下,一代名將樂毅於公元前284年,聯合秦、魏、韓、趙四國,攻破了包括齊都臨淄在內的70餘座城池,齊王最終被楚軍殺死。齊國從此紛亂不堪,直到公元前279年,才在田單的努力下複國。如此一來,秦國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整個天下隻有趙國可以與秦國相爭了。
但秦國並不是這次五國聯合伐齊的唯一受益者,甚至不是最大的受益國家。因為趙國通過這次行動,直接奪取了齊國富庶的河間之地(即今天的京津唐三角地帶),為其軍事實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
趙國擁有精兵強將無數,秦國要實現攻滅趙國的願望,還需要進一步籌劃。這一次,秦昭襄王、宣太後、魏冉等,不管是秦國的舊式貴族還是新興權貴,都將目光投向了白起。白起不負眾望,他從西北回來之後,率領精兵強將,自公元前282年起,三次率軍攻入趙國境內,連拔藺、祈、石及光狼等城,趙國騎兵被斬首兩萬,損失慘重。眼看秦國和趙國即將發生最後的決戰。趙惠文王決定,與其和秦軍打得死去活來,不如向秦國求和,再去攻打楚國、魏國或者韓國。然而秦國此時又怎麼會甘心放過趙國呢?
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秦軍在白起的帶領下準備血洗趙國時,楚國那邊發難了。楚頃襄王為了給父親楚懷王報仇雪恨,在公元前281年,趁著秦、趙膠著,白起無法抽身之際,派遣使臣合縱齊、韓等國,欲要聯合攻擊秦國。
楚頃襄王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並不了解秦國的真正實力,就在他準備攻擊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早就提前動手了。因為司馬錯對蜀中甚為了解,所以這一次攻擊楚國的任務,由司馬錯擔當重任。他從隴西發兵,在巴、蜀地區又補充兵力10萬,近萬艘大船,600多萬斛米,順江而下,將楚國的大後方黔中郡一舉攻下。當時白起正在關東地區對楚國北部地區構成極大的威脅。其他各國見楚國大勢已去,紛紛與楚解除同盟關係。
攻克黔中後,司馬錯兵分兩路大軍一路軍從巴郡東出巫峽去攻打郢西,另一路大軍由武關向東出發,攻取楚國的漢北及上庸地區,進入桐柏山。兩路大軍將楚國包圍起來。楚王得知秦攻楚的消息後,十分震驚,急忙從都城集合數十萬大軍,連夜趕往鄢(楚國陪都,今湖北宜城東南),以防備秦國的進攻。
司馬錯采取了迂回戰術,數十萬士兵在他的帶領下,翻山越嶺,穿過今岷山山脈、摩天嶺山脈、雲貴高原等三大地區,又經過隴西到達巴蜀再到雲貴然後再拐到湖北地區,行軍路上山高水急,猛獸出沒,可謂曆儘艱難險阻。能夠做到如此大規模的戰略迂回,實在令人驚歎。秦軍在楚軍大後方突然出現時,楚軍頓時亂了手腳。
此時的白起也被秦昭襄王授以重任,因為秦王知道楚國雖然看起來很弱,但隨便湊上數十萬軍馬,還是不在話下的。秦王的另一個戰略是和趙國講和,隻有這樣,才能夠免除秦軍的後顧之憂,這便有了前麵述及到的澠池之會。趙國彆無他法,隻能暫時和秦國聯合。
喜歡曆代王朝更迭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曆代王朝更迭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