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使君,羅城內邊軍,因之前守城戰而死傷慘重。就算要出兵,恐怕最多也隻能抽調兩千人。
不知小城這邊有多少人可以抽調呢?若是要打出沙州,沒有騎兵是不行的,兵馬少了更是不行。”
郭子儀微微皺眉說道,雖然沒有說得太直接,但是很顯然不太願意帶兵出征瓜州。
方重勇的意思其實眾人都明白,沙州這邊出兵從西往東打,甘州那邊王忠嗣帶兵從東往西打,兩麵夾擊,讓吐蕃人首尾不能相顧。
很有可能破敵在此一舉!
然而,方重勇的提議看起來很美,卻忽略了一個戰場上容易忽略的問題。
戰勝和戰損,這是兩個互相關聯,又不完全一致的話題。
大獲全勝的時候,軍隊裡的某個士卒甚至將領不一定會活下來。
大敗虧輸的時候,軍隊裡麵的某個士卒甚至將領也不一定會死。
大唐打贏與吐蕃之間戰爭,這和在場眾將能不能平安回歸沙州,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議題!
誰也不想成為彆人軍功的墊腳石,犧牲了自己,吸引了吐蕃人的目光,最後自己死了,成就了“友軍”。
要是身為河西節度使的王忠嗣親自下令這麼做,那沙州本地邊將自然得遵從,否則就是造反了。可是現在,這個議題是方重勇這個沙州刺史提出來的,眾人便有些猶疑了。
方重勇究竟是站在誰的立場上拋出這個議題的呢?
是沙州本地大戶,還是豆盧軍這樣的邊鎮守軍,又或者是他未來嶽父王忠嗣?
此前一戰,無論是小城也好,羅城也罷,守軍都有戰功,足夠他們吃香喝辣。既然軍功都到手了,為什麼又要多此一舉出擊呢?如果失敗了,不僅是前功儘棄,就連本來已經轉危為安的沙州都有些危險了。
隻要是人,就有自己的思想,會認真思考個人利益。強扭的瓜不甜,硬是用軍令調動這些將領,讓他們帶兵出擊。最後效果一定不會很好!
“諸位,沙州無法獨自存在,全仰仗中原那邊的物資補給。現在吐蕃人斷絕了商路,亦是斷絕了沙州的生路。
以後西域胡商也不會來沙州,關中那邊的物資也到不了沙州,我們可能連今年都無法混過去。不如趁著吐蕃軍新敗,我們自身物資尚未短缺,兵將們士氣高昂的時候,主動打出沙州,死中求活。
若是錯過這個時機,朝廷的兵馬又無法奪回瓜州與肅州,等到冬天的時候我們要怎麼辦呢?”
方重勇苦口婆心的勸說道。
他記得前世史書上,貌似沒有這一戰,正如那上麵記錄後來楊玉環變成了楊貴妃,而現在楊玉環已經香消玉殞一樣。
一切都跟記憶裡的印象不同了,這讓方重勇時常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誰敢說王忠嗣就一定能在短期內解除瓜州與肅州之圍呢?河西走廊這邊的地形,就跟一個人的咽喉差不多。隻需要少量的兵馬,就能把關鍵道路給封鎖住。
而吐蕃人的優勢在於,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從南麵的高原,順流而下攻打河西走廊。可是唐軍卻沒法爬山反打回去,這個戰場主動權是單向的。
吐蕃人一定會退出河西走廊,問題隻在於什麼時候,以怎樣的方式退出。
“雖然使君說得確實有道理,但哪怕我們願意,麾下兒郎們也不願意再戰了。”
豆盧軍的一位十將忍不住插嘴道。
這人說了一句實在話。
說服自己去死,甚至說服全家人一起赴死,在人命如草芥的封建時代,很多時候並不是一件難事。
隻不過,說服自己的部下一起赴死,就沒那麼容易了。特彆是在沒有遭遇生死存亡威脅的時候。底層丘八們,哪裡知道方重勇說的那些大道理呢?
“你們說得也有道理,這樣吧,諸位回去都想一想,若是有什麼想法,再與我私下裡商議,都散了吧。”
方重勇無奈的揮了揮衣袖,麵色雖然保持平靜,但心中的鬱悶難以言喻。
等眾將都離去後,郭子儀單獨留了下來,與方重勇一同來到府衙後院書房,二人商議機密。
落座之後,郭子儀憂心忡忡的說道
“三軍疲敝,需要修整,如今並不是出兵的好時機。但沙州坐吃山空,某建議向安西都護求援借兵,隻要再多一萬生力軍,反攻吐蕃人不在話下。
剛才人多不方便說,其實某以為,使君之策頗為可行,吐蕃軍與河西邊軍主力對峙,少說也有好幾萬精銳不能挪動一分,如今瓜州必然空虛。
某擔心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圍攻羅城的這支吐蕃軍,驍勇異常。其主將極善用兵,我們幾乎動員了羅城的全部力量,依然是左支右擋好不狼狽。
此軍若是返回瓜州,與吐蕃軍主力合兵一處,隻怕……”
郭子儀沒有繼續說下去,但是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圍攻羅城的吐蕃軍主將是個高手,隻怕沒那麼好對付。而瓜州的吐蕃軍得這麼一支援兵,恐怕也跟著不好對付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郭子儀從軍二十年多年,很明白什麼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同樣的軍隊,不同的將領去統帥,戰鬥力可能天差地彆。
“此人為誰?論欽陵已經死了數十年了啊。”
方重勇一臉疑惑問道。
論欽陵這三個字,在武周時期,曾經是大唐軍中不能提起的三個字。唐軍無數名將,都成了這一位吐蕃大將的背景板,就連薛仁貴都在大非川折戟沉沙了。
吐蕃從建立到滅亡,此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不過這位當時生猛得讓唐軍膽寒的吐蕃名將,卻依然難逃政治鬥爭的宿命,被誣告謀反,死於吐蕃讚普之手。其權謀套路與中原王朝並沒有什麼兩樣。
這一舉動直接讓吐蕃的軍事開邊戰略倒退了三十年,比起當年劉宋文帝劉義隆殺檀道濟的自毀長城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直接為後麵登基稱帝的基哥獻上了一份“大禮”。
要不怎麼說吐蕃是大唐的“親戚”呢,為了跟大唐打得有來有回,自己太強了也要自斷一臂,給大唐回血的時間。
唐軍將士做夢都辦不到的事情,被吐蕃自己人輕而易舉的辦了。功高震主的名將,常常都是這種下場,古今無二。
之後,論欽陵家族倒戈投靠大唐,並為大唐守邊。這件事完美詮釋了君主利益並不等同於國家利益,有時候甚至互相矛盾。
正是這一件大事,才讓當年的基哥有底氣對吐蕃動武。基哥之所以一直覺得自己“受命於天”,便是因為在他登基前後十年當中,各種外部條件都開始有利於大唐。
對吐蕃人頗有研究的方重勇,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論欽陵是誰。
“什麼論欽陵啊,那位主將叫什麼不知道,不過,意料之外,倒是發現了一件讓某很是好奇的事情。
這是從那支吐蕃軍中繳獲而來的,不止一麵,今日帶了一件來給使君開開眼。”
郭子儀微微一笑,從懷裡摸出一麵旗幟來,麵積並不大。
方重勇瞳孔驟然一縮,眼前這玩意,在吐蕃軍中可不常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