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知了
相比較北疆的雷雨天氣,初夏的大唐長安,豔陽高照,也顯得更加炎熱一些。
皇宮上的琉璃瓦,在烈日的照耀下更是閃爍著刺眼的光芒。
加上今日無風,整座皇宮就如同在一個巨大的蒸籠之中。
悶熱的氣息彌漫在每一個角落,幾讓人感到窒息。
“吵死了難道聽不見這惱人的蟬鳴聲嗎?孤養著你們是吃閒飯的嗎?還不給我趕跑它”
午時剛過,東宮。
一道男孩子變聲期特有的沙啞嗓音,猛地響起,帶著滿滿的怒意。
正是已經入主東宮的太子李承乾。
此時,他穿著一身寬鬆的絲綢睡袍,站在窗戶邊,兩手叉腰,朝著屋外大聲喊了起來。
貞觀三年,四月。
太上皇李淵從太極宮遷往大安宮後,當今皇上搬去太極殿聽政。
東宮這個從李世民登上皇位開始,也一直居住的宮殿。
終於迎來了他名副其實的新主人——太子李承乾。
入住到東宮的太子李承乾,看到這座儲君之殿。
雄心壯誌,勵誌要好好大乾一場。
讓父皇李世民和全天下的百姓,都看到他的能力與擔當。
事實上,還真如他所願。
沒過多久,關中就再次爆發了旱災。
隻不過事與願違,就在他躊躇滿誌想要賑災施糧,挽救萬千黎民百姓時。
等到他親自下場之後,才發現困難重重。
糧食短缺,物價飛漲,災民們流離失所。
他想要解決百姓糧食問題,可無論是施粥還是放糧。
總有無數貪圖便宜,沒有受到災害影響的人混入其中,貪圖便宜。
作為儲君,在意名聲的他,又不想像李恪那般雷厲風行地采取強硬或者陰柔手段。
這讓李世民分配給他賑災的糧食,很快就捉襟見肘。
對於物價飛漲,不了解調節市場的李承乾。
隻能拜訪長安城中,那些大糧商,勸說他們降低糧價。
未來的儲君親自出麵,那些大糧商自然願意賣一個麵子給李承乾。
隻是老話說的好,商人逐利,當他們的利潤達到1百分之十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百分之五十的時候,他們會不顧一切,鋌而走險,當利潤來到百分之百的時候,他們敢於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在利潤達到百分之三百的時候,就算是九族的人伸手拉也拉不住他們。
一開始那些大糧商,倒也頗為配合地降低糧價。
然而,要知道,長安人口眾多,作糧食買賣的人何止百家。
若是李恪的話,很有可能召集宴請所有糧商,一起恩威並施,迫使他們就範。
但貴為太子之尊的李承乾,自然也不會屈尊、放下身段去找那些中小糧商。
為此那些中小糧商見有利可圖,依舊我行我素哄抬物價,使得糧食市場混亂不堪。
對於,災民們流離失所的情況。
李承乾和李泰的想法並無二致。
他們將他們在長安城中閒置的房產,以及朝廷的補助修建起臨時的收容所,為那些流離失所的災民居住的地方。
隻不過災民實在太多,這樣的臨時收容所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不說,還引來了許多的掙搶。
後來,扛不住壓力的李承乾,還是放下麵子,學李恪弄了一個以工代賑。
讓災民通過參與一些公共工程的建設來換取糧食和報酬,這樣既可以緩解災民的生活困境,又能推動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
這樣一舉多得,還能讓他的名望再上一層樓。
隻不過,像這樣的項目工程,需要形成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形成一個閉環。
也就是材料的供應不能斷,災民的口糧不能少,以及他們的報酬需要一分不少的及時發放。
一旦這其中那個環節上出現問題,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引發無數的麻煩。
很顯然,李承乾作為未來的儲君,皇帝李世民也為他的東宮小朝廷,配置了許多德才兼備的輔臣。
按道理來說,有這樣一群能乾的臣子輔佐,李承乾在應對旱災的過程中應該更加得心應手才對。
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簡單。
以李世民撥給他們的糧食和資金,隻要算的細致一些,倒也勉強能夠周轉起來。
但一是李承乾沒有李恪那些雄厚的資金。
二是,李承乾這次賑災需要管理的地方,他沒有係統的認識和統籌。
他習慣性拆東牆補西牆,雖然在短期內看似解決了一些緊急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卻讓整個賑災行動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麵。
原本可以有序進行的以工代賑項目,因為資源的突然調配而被迫中斷,導致工程進度延誤。
原本有所安定的災民,非但沒有了生活來源,就連之前欠下的酬勞,也無錢支付。
這一下子,就引發了騷亂。
一些早已就對這次賑災不滿的災民,當天晚上就報複性的縱火,燒死了數十位陷入沉睡的災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要不是被巡街的武侯發現的及時,火勢恐怕會進一步蔓延,造成更加慘重的後果。
這一事件,也直接導致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賑災失敗。
李世民也不得不挪用征討大軍的軍糧,以此來平複那些憤怒而絕望的災民情緒。
賑災失敗之後,魏王李泰被李世民勒令閉門思過,好好反思。
半年之內,不得出宮半步。
這裡就不得不說,相比較李承乾中規中矩的賑災。
魏王李泰的賑災,就更顯的書生意氣,或者說急功近利一些。
他一心想要在這場賑災中嶄露頭角,贏得李世民的讚賞和更多的權力支持,根本不考慮實際情況和長遠規劃。
他在賑災過程中,就追尋三個要求,速度、效果,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