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時在小路上極速穿行,再獨自走一次這條小道,他沒有再產生方才那種被注視的感覺。
於是他很快地從小路踏上了大路,穿過那個掩蓋方向的樹叢,跟著之前去海洋館的路又一次回到了海洋館前方的大道上。
海洋館出現在他麵前,他徑直忽略了它的存在,繞過海洋館往虛線園區的更深處走去。
按照地圖來看,他的目的地猿猴園區在整個虛線園區的角落裡。雖然海洋館沒有在地圖上顯示出來,但是他根據附近的建築進行粗略判斷後,確定了從海洋館往園區內部走,經過園長辦公室和員工中心後再往前走一段路,就是猿猴園區的所在地。
顧時沿著路肩走,黑色員工製服讓遊客們都下意識地忽略他的存在,幫助他更好的隱蔽起來。
不過從剛才開始,他就發現路上的遊客數量在開始慢慢減少。
“遊客數量稍微變少了些,看來應該確實到中午了。”
顧時抬頭看了眼太陽,估算了一下時間,繼續向前走著。
“靠近中午,成為藍衣員工的解密者也差不多要迎來換班時間了,他們肯定會大規模行動起來,希望不要出什麼亂子才好。”
他還是在擔心彆的解密者會不會好運地撞上園區裡的異常,畢竟這東西從現在看來已經不隻是提前預防就能避免的存在,如果由人為刻意做出一些事情來,那也能夠引發各種各樣的異常。
經過剛才那麼一係列的行動,他對動物園的規則邏輯已經有了新的認識。
在把地圖碎片喂給兔子後,原本注視著自己的“它”就被兔子吸引走了注意力。按照這個情況去規則裡麵存在對應的事件,就很容易發現在遊客守則與員工守則裡寫著的關於“兔子園區笑聲”。
顧時相信,這個“兔子園區笑聲”可能的確會有自然情況出現,但更多的時候,大概率都是由黑衣員工用地圖投喂兔子主動觸發的。
這是一種很明確的自救行為,如果是一個熟知規則的人在兔子園區聽到了笑聲,就能立刻察覺到其中的緣由。
然後,再根據員工守則來看,在兔子園區聽到笑聲的藍衣員工就會主動撕下員工手冊的最後一頁,接著將其丟到大象園區中。
顧時在零售店的時候有看到過員工守則的最後一頁,當時他還在奇怪,為什麼這最後一頁是一張殘缺不全的地圖殘片。
而現在,他結合了自己用地圖喂兔子引走“它”注意力的事跡,他終於明白其中的原理為何。
很顯然,不管是用地圖喂兔子,還是手握殘缺地圖的行為,其本質上都是在吸引“它”的注意力。
但是,能吸引“它”注意的,並不是地圖本身。在遊客守則上對於“兔子園區笑聲”的應對中就有寫著,在聽到笑聲後要“在離開園區前,請把地圖上虛線處撕下來握住,在徹底離開動物園時不要離手。”
如果地圖本身能夠吸引“它”注意的話,那這豈不是就是在惡害遊客了嗎?
可是“它”確實能夠被員工手冊的最後一頁和吃地圖的兔子引走了注意,這又是擺在麵前的事實。
所以這其中的區彆在哪裡呢?是什麼造成了“它”的不同表現呢?
顧時想,恐怕值得“它”注意的不是地圖本身,而是某種行為。
也就是,“破壞地圖”這個行為。
他將完整的虛線區域地圖喂給了兔子,兔子在吃地圖的時候就是在對地圖進行破壞,“它”的注意力因此轉移到了兔子上。
發現“兔子園區笑聲”的藍衣員工撕下來遊客守則的最後一頁,手裡握著的是一份被破壞的地圖,而其他遊客手握的則是完整的地圖。在這樣的對比下,“它”的注意估計就會再次轉移藍衣員工身上,並隨著他前往大象園區,忽略掉其他的遊客,從而保護遊客順利離開動物園。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破壞地圖能引起“它”的關注,但顧時推測,這或許跟異常事件集中發生在虛線園區內有關。
就是不知道到底是虛線園區催生了集中在這裡的異常事件,還是異常事件的發生給虛線園區的劃分了依據。
以此來看,“它”也大概率不會離開虛線園區範圍,不然危險的地方可就不止這裡了,動物園這麼大,如果所有地方都有危險,那根本不可能開到這個規模,吸引來這麼多遊客。
目前的規則都限定在虛線園區的範圍內,發生的事件其實也就在這幾個園區間來回轉。
獅子園區出事了就轉到海洋館,海洋館出事了就轉到兔子園區,兔子園區出事了就轉到大象園區。
“而等到“它”到達大象園區後,恐怕接下來就又會有其他的應對方案……”
突然,顧時停下腳步,微微偏頭在原地等待了一會兒。
“果然,‘它’現在已經到大象園區了是吧……”
沒有多做停留,顧時繼續趕路。
和他的推測一樣,在這條自救行為鏈中,“它”的最終目的地就是大象園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仔細想想看,這一路上將“它”帶到的地方其實就是兩個園區,兔子以及大象園區。
而這兩個園區的動物,也正是規則裡頻繁出現的,異常事件象征性動物。
或許這兩個動物會如此經常地出現異常情況,就與這條自救行為鏈有關。常常地與“它”進行接觸,導致兔子與大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沾染了“它”的汙染。
但也有可能,這兩種動物之所以會幸運地成為用來引開“它”注意的存在,並不是什麼偶爾事件,而是因為“它”本身就喜歡這兩種動物,所以它們才成為了規則中的安排對象。
保安室的紙條有提到“它”成功了會笑,而在“它”的注意力被引到兔子身上後,園區內就會出現笑聲。
毫無疑問,這笑聲就是“它”的笑聲,“它”因為看到了兔子,所以發出了滿意的“笑聲”。
雖然不知道大象園區那邊怎麼樣,但顧時覺得在“它”被引到大象園區後,可能也會出現類似的笑聲。
不過,員工守則裡倒是提到了大象園區裡會傳來孩童的尖叫聲。
那應該也是“它”的聲音,但不同於笑聲,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事情才會讓“它”發出尖叫。
這麼想來,“它”的行為邏輯好像非常的單純,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吸引走注意力,會喜歡小動物,天真得就像是一個真正的孩子那般。
顧時現在已經想明白了,會被“它”注意本質上就是自己做了什麼事情吸引到了“它”。也許是汙染,也許是彆的什麼事情。
在海洋館的時候,自己會突然被“它”看上,也是因為自己做了某件引起“它”注意的事。
剛才一路上忙著跑路,顧時沒時間去回想複盤。
現在想起來,顧時便已經了然其中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