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一直在察言觀色,他有心進言,說不如稱齊王,但王倫一開口,他就乖乖地坐在那裡。
都督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本是戰區的劃分,以行政區劃為名,比如“都督幽州軍事”,就是負責幽州戰區內一切與軍務相關的事務。
後來隨著戰事的擴大,一般統帥或者將領,就會有“都督數州軍事”,或者“都督中外軍事”,即掌管國都皇宮內外禁軍事務,這樣的統帥將領,才會被稱為“大都督”。
到了西魏北周軍事改革後,都督一職,就變成了總管,並在隋朝變成了總管府。隋朝的總管府,一般包含單個州或者數個州,且主管軍事的同時也有一定的民事管轄權,所以在隋朝的行政區劃中,就處於一級。
到了唐朝,又變成了單純的軍事防區或者戰區的職務,稱為都督府或者大都督府,在唐玄宗之後,又繼續演變成為了節度使。
宋朝繼承了唐朝的相關製度,比如鄆州就設有大都督府。
我大宋朝的製度,向來以繁冗複雜而聞名。比如地方的州,因軍事職能、地理位置、人口多寡等因素,州格分六等,依次是都督州、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團練州、軍事州。
似鄆州這樣有望升格為府的二級行政區劃,又分為五等,即京府、陪京府、都督府、次府、餘府。
曆史上張叔夜平定宋江起義後,鄆州升格為東平府,就屬於都督州變為都督府。
隻不過大宋朝的都督,分為三類,即大、中、小,與節度使一樣,往往由宗室、親王、宰執遙領,屬於虛銜,並無實職。這也是為何鄆州屬於大都督府,卻並無對應的都督府兵馬。
王倫倒也並非是想要複古,實在是大宋朝的官職製度相當繁複且混亂,當今這位趙官家又喜歡折騰,政和年間才改過一次官名官階,就好比稱知州為太守,這絕非是文官的雅稱,而是百姓們也不清楚本朝的官製,隻好用一個話本裡的古老稱呼了事。
王倫對自己具體的頭銜也沒什麼特彆的要求,但他要先行割據之事,要名正言順,就得需要一個百姓們能夠接受的官職來下達命令。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將軍府或者都督府,“府”最初的意思,其實是“開府”,東漢時期大將軍、車騎將軍、三公一共五人有開府的權力,即可以自行征辟幕僚、任命官員,而不需要朝廷的選拔。
權力的演變有一個特征,即某種特權出現之後,總會隨著戰亂而不斷普遍化。到了魏晉南北朝,“開府儀同三司”就成了諸多實權將領的標配,甚至還演變出了沒有開府之權的“儀同三司”。
簡單來說,王倫或者說梁山目前需要的,就是一個“開府”的實際權力。
許貫忠想了一想,點了點頭,說“寨主可以自號征東將軍,就以征東都督府的名義行事。”
本朝並無征東將軍的名號,還是那句話,宋徽宗趙官家政和改製,把官階官名改得一塌糊塗。既然要除舊革新,要麼效仿前朝,要麼自定製度,再用大宋朝的一應官職,那可就是實在太混亂了。
這個名號還算不錯,雖然有些頭領更期望名號再響亮一些,但都是務實的人,爭一個名號意義不大,於是就此定下了。
王倫於是就請來金大堅,雕刻了官印,正式以征東將軍、都督府的名義,任命了各縣知縣,都督府軍隊仍舊稱梁山軍,隻是民間因梁山大軍多穿紅色布麵甲,私下稱為紅襖軍、赤甲軍。
聽聞王倫要自號將軍,金大堅也不敢拒絕,乾脆私下拜見許貫忠時,請求入夥,許貫忠也就答應了。
但王倫聽說之後,還是提金大堅做了頭領之位,這樣的特殊人才,不給個頭領之位才叫吝嗇。
高俅聽聞王倫隻是自稱征東將軍,頓時嘲笑了起來,心想果然是個不及第的秀才,稱王稱公都不敢,但一想到梁山的軍事實力,嘲笑就又變成了苦笑。
他現在壓力很大,王黼替他在皇帝麵前隱瞞了梁山攻占州縣的消息,卻要求他儘快剿滅這一夥水寇,萬萬不能教他們坐大。
眼下王慶在京西路已經被遏住發展的勢頭,田虎那裡也隻占了四州之地,河東兵馬在陸續調集,四麵圍困,基本也能夠被限製住了。
唯獨京東路,再不能教王倫發展壯大起來了,畢竟離東京城太近,消息隱瞞不了多時的。
但童貫領兵平定方臘,此時正在湖州一帶駐紮,卻將東京城周邊可用的禁軍以及抽調而來的西軍都帶走了,號稱十五萬大軍,高俅實在沒有兵力可以用。
雖然方臘鬨事的江南是財賦重地,不可丟失,但王倫割據的京東西路,隨時可以威脅運河,方臘平定後,若是王倫坐大,江南的財貨糧食運送不過來,這件事遲早還是會被官家知曉的。
遠在杭州的方臘,他分派在各地的信徒、頭領們各自舉事,又有一些民間百姓紛紛響應,於是短短三個多月,就占據了兩浙路、江南東路的六州之地,擁兵十餘萬。
方臘隨即正式稱帝,就想起了遠在北方的王倫。先前王倫有意與他結盟,雖然最終並未結定正式盟約,但方臘覺得,王倫還是可以拉攏一下的。
尤其是王倫連續占據兩州之地,京東西路為之震動,王黼為保衛東京城,便以童貫帶大軍南下為由,抽調了淮南兩路官兵緊急入京拱衛,讓方臘很是滿意。
聽聞王倫自稱將軍,方臘好一番嘲笑,於是當即派出使者,給王倫送來印信,準備正式冊封他為“大吳國弘武征東將軍”!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奪宋水滸也稱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