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商業貿易,鼓勵豪紳、官僚向外發展,讓他們脫離對中原土地的掠奪。”
“古往今來,為何朝廷都覺得很難呢?”
“因為朝廷總是想著如何限製百姓、限製豪紳、限製官僚。”
“甚至,以虛無縹緲的天威,限製皇權。”
“能不難嗎?”
“人不為(éi)己,天誅地滅。”
“這一種限製性的力量很強大,也讓整個中原變得壓抑。”
“如果轉移到域外,朝廷的利益,陛下的利益,和豪紳、官僚、百姓的利益,就綁架到了一起。”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說到這裡,王守敬心潮澎湃,他瞥了方孝孺一眼,充滿了威嚴。
“太祖承認了元朝存在的合法性,如果不能繼承元朝的疆土。”
“這是後世子孫的罪過啊!”
“雲南、燕雲十六州都回歸大明的統治,漠北呢?西域呢?”
“在廣闊的天地中,中原就是囚籠。”
“南方的士大夫成為了朝廷的支柱,他們隻是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無休止的內鬥,隻會讓大明分崩離析。”
“豪紳、官僚、勳貴一步步地蠶食百姓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不能將他們從中原的土地中,解放出來。”
“大明也隻不過是漢唐的縮影罷了,有什麼能夠留給子孫後代呢?”
“先生的著作,還不如一抔黃土。”
方孝孺心神一顫,他死死地盯著王守敬,幾欲吞噬。
他深吸一口氣,喝了一杯美酒,蕩氣回腸。
複雜的思緒在翻湧。
“如果大明走不出曆史的怪圈,在曆史長河中,也不過是強壯一點的螞蟻罷了。”
“先生忠君為國而亡的理念,也會成為笑話。”
不是所有的忠臣,都值得敬重。
除非他效忠的君主,擁有著豐功偉績。
君臣,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例如唐太宗和魏征。
建文帝算什麼?
一個稚嫩的新君罷了。
子孫後代不會記得他有什麼功績,隻知道他“削藩”,爆發了靖難之役,成為了朱棣的踏腳石。
人們很現實。
曆史也很現實。
漢唐強盛的榮光,掩蓋了太多的優秀。
如果不能超越,開創唯一。
大明存續,對於王守敬來說根本沒有意義。
隻不過是曆史的輪回罷了。
他不祈求能夠說服方孝孺。
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是王守敬隻言片語能夠瓦解的。
他要證明的,隻是一種可能。
大明完全可以更加輝煌!
超過前代所有。
引領後世子孫。
明朝最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它的疆土。
對外戰爭幾乎沒有敗績!
可卻局限於小小的一域,閉關鎖國。
錯失了永樂大帝建立的輝煌。
隻要王守敬攀升得足夠高,他未嘗不可以成為“張居正”一樣的存在。
經曆三朝以後,徹底掌控朝政,架空瓦刺留學生。
當然。
這個謀劃太久遠,王守敬等不及了。
“先生。”
“您見過畝產千斤的糧食嗎?”
“還有大明日不落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