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土地廟,從教黃皮子討封開始!
原本,冬天是非常難熬的。
但是今年的冬天格外舒服。
無論土地廟,還是隔壁科爾沁草原新建的城隍廟,又或者千裡之外的薑國、楊國,都在大搞基建。
土地廟的三百多萬斤存糧、梁滿倉這幾個月低價買入的糧草、晉國賠償的百萬斤糧……
三個基建點可供使用的總糧食有千萬斤之多。
薑國和楊國總人口,再加上周邊其他國家的流民,按照二十萬人算的話,平均到每個人頭上,就是五百斤糧食。
度過這個冬天綽綽有餘。
再加上民間的存糧,以及其他穀物、雜糧、雞鴨魚等,尤其是北擊匈奴獲取的牛羊,這應該是是一個豐年。
不過呢,嶽川居安思危,深知“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的道理。
怎麼能一天三頓全吃飯呢?製作出來的行軍丹給誰吃啊?
糧食得攢著!
至少得留下半年的糧食儲備。
這就叫格局!遠見!
即便有行軍丹充數,這幾個地方的百姓還是其樂融融,幸福感滿滿。
對淳樸的百姓而言,隻要不凍死、不餓死,就是燒香磕頭都求不來的好日子了。
晉國、秦國、代國、中山國、無終、孤竹、樓煩等國來說,也都是豐年。
以往糧食豐收,就值得慶祝。
如果匈奴人不來劫掠,就連呼祖宗保佑。
現在自己家豐收,還搶了匈奴人的牛羊,簡直都不知道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了。
擄掠的牛羊太多,各個城鎮牲畜交易市場滿是哞哞、咩咩的叫聲。
一些受傷的、體弱的、患病的牛羊最先被宰殺。
還有一些死在草原上的牛羊,隻要跑跑腿就能拖回來,拆解賣肉。
也正因此,邊境城鎮催生出一大批拾荒者,又或者原始的倒爺。
有錢的趕著小毛驢,沒錢的直接挑著扁擔,跟同村或者同族一起往北邊跑。
騎兵推進速度快,根本不會攜帶太多負重,有時候為了追殺敵人,根本來不及打掃戰場。
有些大膽的百姓就湊上去,以低廉的價格購買戰利品。
急著北逐匈奴的騎兵們給錢就賣,甚至都不用給錢。
百姓們隨身攜帶的蒸餅、乾菜、鹽巴就能換這些死牛、死羊。
騎兵們天天吃肉,吃得都快吐了,就想換個口味。
沒錢的百姓就等騎兵走了之後像禿鷲一樣打掃戰場。
更有大膽的組建商隊,就吊在騎兵後麵跟著推進。
一群步兵,愣是追著騎兵跑不掉隊。
什麼喂馬的、修馬蹄的、捏腳的、修麵的、賣小吃的、擦洗甲胄的,又或者身兼數職的。
總之一句話,這裡麵各個都是人才。
越向北,氣候越發惡劣,隨行的百姓、小販陸續折返。
他們的極限就是這裡了。
騎兵隊伍還想繼續向北推進。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的傳說深入人心。
匈奴人集體向北轉移,肯定是去狼居胥山的。
路上陸續出現死牛、死羊,甚至死掉的匈奴人。
很顯然,匈奴人也扛不住了。
很可能再追一段就能追上了。
然而,氣候惡劣。
糧草、補給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