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曹魏猛將如雲、謀士如雨,這其中固然有曹老板眼光獨到,善於發掘人才,更重要的是曹老板坐擁潁川,頂尖的讀書人、中庸的讀書人、普通的讀書人。
各種層次的文人一抓一大把,根本不愁無人可用。
類似琅琊、潁川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陳留、弘農等。
這些地方都有傳世的書香門第。
但是五胡亂華之後,衣冠南渡,這些地方的人集體遷徙到江南。
從此,琅琊、潁川等北方文風昌盛之地一蹶不振。
倒是江南變得文風昌盛。
到了明朝,還鬨出南榜北榜的事情。
這件事在整個科舉曆史上都是比較罕見的。
朱元璋時一次科舉,共錄取了五十一個人,這本來沒什麼,可是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人。
北方的舉子心中不滿了,因為北方無一人上榜,而主考官劉三吾就是南方人,就說這場考試有徇私舞弊。
這件事鬨到老朱麵前。
朱元璋可是殺人如麻的狠人。
於是,負責此次科舉的所有官員被處死,七十八歲高齡的主考官也被流放。
最慘的還是狀元郎。
此人憑真才實學考上的,然而才當了二十天狀元就死了,還是車裂。
你說冤不冤?
朱元璋也認識到了南北考生的差距,便施行南榜北榜,因此這件事又被稱為“南北榜案”。
嶽川上輩子的世界裡,也有類似的事情。
比如,全國高考的考卷。
沒有全國統一試卷、也沒有全國統一分數線。
這種事情確實不公平,但是這種不公平自古以來就有。
有的省份,讀書考試就是行,有的省份就是不行。
這道理就跟乒乓球一樣全國總冠軍含金量高於世界總冠軍。
某些省的狀元含金量就是高,而且不是一般的高。
不服氣也不行。
有句紮心的話彆人三代努力,憑什麼被你十年寒窗打敗。
如果彆人三代人都十年寒窗,甚至三十代、五十代人都十年寒窗苦讀呢?
全國統一試卷、統一分數線,很可能出現某一地域甚至某一家族集體屠榜,到時候又要鬨一出“南北榜案”。
南方很多家族從魏晉時代就是書香門第,他們的旁支在各地開枝散葉,把家中重視文教的傳統一並繼承過去。
這種家庭,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不假,但他們祖祖輩輩未必都是文盲。
相反,他們多多少少都有文化修養。
即便真的天資魯鈍,沒有讀書的能耐,他們也明白讀書的重要性,會傾儘一切資源供家中子女讀書。
即便最困難的時期,南方很多宗族依舊會傾全族之力,供族中優秀子弟讀書、做學問。
就問,那些祖祖輩輩文盲,說子女讀書無用,抽煙喝酒打麻將卻不給孩子交學費,甚至讓孩子輟學搬磚的父母,他們憑什麼望子成龍成鳳?
雞窩裡確實可以飛出鳳凰。
可如果這隻鳳凰不是生在雞窩,而是生在鳳凰窩中,它是不是可以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這個問題確實紮心。
但這的確是事實。
學習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也從來不是子女的事,而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代代心血澆灌的結果。
這一代人讀書沒有讀書名堂,但是至少可以為下一代夯實讀書的基礎,營造讀書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心無旁騖的做學問。
嶽川現在要做的,就是提前兩千五百年,開啟琅琊對文教的重視。
不但是讀書做學問,還有學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