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當暴君!
為生民立命,為天下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是北宋大儒張載說的。
在西方還是神權高於一切的時代,大宋的治國精英們,正在探索俗世社會中,人與社會的關係,並且深入到思考治國精英的使命。
最高的理想總是有一種被束之高閣的感覺,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能誕生這樣的情懷,並且被推崇到一個很高的位置,說明這片土地上的人,是在往這方麵達成共識的。
在最黑暗的年代,百姓被當做草芥,華夏大地滿目瘡痍,一片迷茫、懷疑的混沌之中,後人翻閱前史,看到那些震古爍今的情懷,終會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使命。
這句話,讀起來,似乎在眼下不能改變格局,不能讓人吃飽肚子,不能救前線的百姓。
但是,它卻被流傳下去,與諸多先哲的大義情懷一樣,為這個民族注入韌性,烙印在無數仁人誌士心中,使他們清楚自己存在的意義。
也許正是這樣的情懷,使得這個民族,每次都能從黑暗中浴火重生,比之前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輝。
張載跟二程關係匪淺,羅從彥怎會不知張載的名言?
當皇帝說出來的時候,羅從彥心中頓生豪情。
曆史上的楊時、羅從彥這樣的大思想家,雖說是儒生,但都是堅定的抗金派。
就連那個張載,年輕的時候也是一腔熱血想要投筆從戎,滅西夏。
羅從彥神色已然變化,語氣激動地說道“此乃大道。”
“先生可願助朕重整山河?”
“承蒙天子垂憐,吾願以身殉道。”
趙寧又道“先生之道,朕願聞其詳。”
羅從彥未曾想當今天子如此禮賢下士,之前殺大臣之事,在天下傳得沸沸揚揚,不少人私底下罵暴君。
而現在看來,這位趙官家哪有半分暴君模樣?
分明就是一位勵精圖治的明主。
羅從彥說道“昔年董仲舒、公孫弘鑽研經訓,為官而不為道,使人人保其官而廢道,忠義無存。”
“天下之變不起於四方,而起於朝廷,譬如人之傷氣則寒暑易浸,木之傷心則風雨易折。”
羅從彥的意思是,天下的動亂,不是來自民間,而是出自朝堂,如果官員不存私心,君王克己複禮,天下垂拱而治。
這正是儒家一種理想狀態,而且其實還是很符合古代生產力水平下的社會的。
就大宋目前的土地兼並、官商勾結、重稅、貪汙、魚肉百姓、邊防腐朽,哪一件不是奸臣貪官所為?
可以說,羅從彥的這個認知,是古典時代對公權約束的一種進步認知。
羅從彥畢竟是12世紀的人,他有他的時代局限,能認識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
趙寧道“先生可有辦法?”
羅從彥繼續道“君子在朝則天下治,蓋君子進則常有亂世之言,使人主多憂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則天下亂,蓋小人進則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樂而怠心長,故亂。”
趙寧說道“先生說德澤不可恃,又說君子入朝,則天下治,朕不解。”
你一邊說不能過分依賴道德,一邊又說要讓道德高尚的君子入朝,天下就能長治久安,豈不是矛盾?
羅從彥說道“是以,君王當仁與法一,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過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亂天下,不容小過則無全人,朝廷立法不可不嚴,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嚴則不足以禁天下之惡,不恕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趙寧再也忍不住“善!先生此言如金石!”
羅從彥所說的仁與法一,是指仁德和法治要統一,朝廷既要懂得施以仁政,也要嚴厲執行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