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懸浮,聽名字應該和磁鐵有關,或者說是通電後產生的磁力有關?
那就是,從天幕得知,關中後來湧入大量的人口,加之小冰河期的影響,降雨減少八水枯竭,關中糧食無以為繼。
朱元璋等人再次聽到內燃機、磁懸浮技術等,都有些心癢癢。
因此眾人也沒深究,當然也想不出解決方案來。
【隻不過那時的軌道是木頭的,車也是人力的,但用在采礦業的確增加了非常多的便利,之後隨著工業體係的慢慢發展,木軌被改變成鐵軌,人力也被馬力代替】
【而枕木下麵的道砟,取代的是之前土質或者硬化的地麵,不要小看這些小小的石子,其實裡麵還是大有學問的】
當然蒸汽火車對大唐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是他一直督促科學部加緊研發改進蒸汽火車的原因。
得虧標兒多問了一嘴啊。
他也思考過這一問題,此時也是信心滿滿說道:“稟殿下,此事易爾。”
特彆是飛機,起飛原理很像放風箏。
【枕木在軌道之下起到了承托和分散壓力的作用,與地麵之間的受力麵積要遠遠高於鐵軌,他們承受了軌道以及上麵貨車的重量】
【主要還是環保問題,枕木和道砟的大量開采會導致環保問題,另外一方麵則是混凝土所製成的枕木性能更強】
【為了應對更快更高的運載需求,鐵軌也在不斷的變化當中,傳統鐵路在我國鐵路網中的占比也正在逐年縮小】
“也可以這麼稱呼!不過名字並不重要!”
可以想見,如果未鋪設軌道的話,火車根本跑不遠。
科學部的人也完全沒頭緒,隻能靠一個名字猜方向,再去做相關的實驗,一步步去逼近那個正確的答案。
壓力還和受力麵積相關,這點倒是符合常識,隻不過平時沒有人能將之明白歸納出來罷了,這些還隻是後世初中要學的學問。
【隻要見過鐵路的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鐵軌下麵的枕木一般都非常的寬,而且枕木的長度要遠遠長於鐵軌的寬度】
【這也就引出了高鐵為什麼沒有道砟和枕木這個問題?】
而且實在不行,就征調民夫,集眾人的力量還不簡單嗎。
所以嚴格來說,天幕關於軌道、枕木、道砟以及火車的車輪的樣式,車頭蒸汽機的結構等,還有其發展曆程、過去的運行經驗,對大唐來說都無比重要。
【直到1803年第一排蒸汽火車的出現,徹底把人類帶進了鐵路時代,所以是先有軌道再有蒸汽火車】
【那麼下麵的道砟和枕木具體起到什麼作用呢】
【經常修建鐵路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鐵軌的構造下麵鋪設著大量的道砟,上麵是枕木,枕木上才是兩條鐵軌】
世界這麼大,俺也想去看看,看看“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看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從最開始的蒸汽機、到內燃機、到現在普遍應用的電力機,這麼多年的變更列車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
而蒸汽火車,則是挽救大唐的鎮國重器啊。
朱元璋則是想到了此前天幕提到的室溫超導材料,那個極其震撼的載著橘子浮在半空旋轉的材料,當時以為是飛機起飛的技術來著。
要知道,下雨天,光是一輛小小的馬車都可能陷入泥濘地掙紮不出來,更何況那麼重的火車及運載貨物呢。
萬掌櫃很是期待火車到來的這一天。
沒想到飛機的起飛更加簡單,而那個看不出什麼技術的室溫超導材料反而如此之難,比磁懸浮技術還難。
這都是沉重的負擔,也是拖垮大唐的原因之一,由不得李世民不重視。
所以關於蒸汽火車的一切技術改進和經驗,優先級都是很高的,不容許出差錯,這一點,都是文武百官悉知的。
之前太子殿下乘坐的那輛火車雖然也有輪子,但並未假設軌道,此前因為是在皇宮內進行試驗,所以眾人並未預料到這種情況。
可以看到,物理學的學問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麵麵。
總不能隨時征調民夫掉頭吧?朱標其實早有疑問了,這宮中才一節車廂可以讓小太監抬著轉彎,那列車一長,那麼重的火車怎麼轉彎的。
洪武年間,金陵城。
此前天幕是從遠遠拍攝的視頻,又沒有相應參考的東西,眾人還以為速度沒多快,真自己動手去試才發現,這東西還是挺難的。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於鐵路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建造方法的劣勢也逐漸顯現出來】
六部官員中當時所見蒸汽火車時,也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不過看見小太監們抬著火車掉頭,思維也跟著走偏了。
在宮室營建等大工程中,通常會使用到一些巨木和巨石,受其重量限製,普通的畜力根本無法拉得動,所以隻能使用這種方式來運輸,這一點眾人都是知道的。
毫無疑問,是速度不夠。
“木頭軌道?”劉基等人眼前都是一亮,“這和運輸巨木或巨石時,下麵墊兩根圓木一樣,都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
為此,連北伐大業都暫時按停了。
真要擴張科學部,恐怕也要等到秋收收了糧,財政寬裕些才行。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