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即位後疏遠宦官,重用朝官,革除積弊,澄清吏治,發展經濟,對內剛柔並濟降服藩鎮,對外則恩威並施肅清北疆。唐宣宗即位後繼續勵精圖治,抑製宦官,勤儉治國,選賢任能。尤其可喜的是,西域爆發農民起義,將吐蕃人徹底逐出河西、隴右之地。
意外收複河西後,大唐疆域“西儘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裡,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再無西顧之憂。
武宗、宣宗兩朝再現中興局麵,大唐國勢有所回升,百姓再度安居。但他們無力從根本上解決日益複雜的社會矛盾,因此經過短暫的複興,唐朝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向衰落,是為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三十六卦,明夷卦。
何謂明夷?
光明消失,或被隱藏起來,就像黃昏。
太陽即將落山了,天空變成青灰色。光明一點點被吞噬,暗夜一點點降臨,這就是明夷。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眼前美景很快會被夜幕籠罩,放眼望去眼前儘是黑暗,什麼都看不見了。大好的局麵消失,一切變得很艱難。
黃昏傳遞給我們的,不隻是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涼心境。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在這樣的黃昏中,我們看到的是家國情懷。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在這樣的黃昏中,我們體會到的是靜謐、疏淡和空靈。
然而,明夷卦要告訴我們的,不隻是艱難,還有希望。
火的使用,使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是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之一。我們的祖先用火取暖,用火照明,用火燒烤食物,用火驅趕野獸,生活條件大大得到改善。
但是我們的祖先沒有打火機,沒有火柴,也沒有放大鏡,取火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於是在中國的遠古傳說中,燧人氏以鑽木取火被尊為“火祖”,被後人尊為三皇之首,地位高得不得了。
但是人們總不能每天都鑽木取火吧,不僅耗時費力,而且成功率極低,所以他們需要保存火種。
怎麼保存火種呢?
通常是挖一個洞,丟入樹枝木棍等可燃物,待它們燒成木炭以後,用土木灰蓋住使其陰燃。當需要用火時再扒開灰土,添加草木,吹氣引燃。
我們的先祖用明夷的方法,世世代代保留了文明的火種。
南北朝時期,我國發明了便攜式火種火折子。
火折子,是一種用粗紙緊密卷成的紙卷。把它點燃後再吹滅火苗,隻在紙卷中間保留著緩緩燃燒的火星,可以長時間不滅。需要用火時,拿出火折子輕輕一吹,就可以吹出明火了。
明夷卦告訴我們的道理,大致就相當於這個火折子無論多麼微弱和艱難,為了光明和希望,我們都要咬牙堅持。
怎麼堅持,堅持什麼?
心懷光明,堅守正道。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光明埋入地中,是明夷卦卦象。君子治民理政,要隱藏自己以彰顯光明。
韜光養晦這個成語,典出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兒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穆宗駕崩之後,他的兒子李湛、李昂和李炎相繼登基繼位。一般來說,身為三朝皇叔的李忱已無緣帝位。
《舊唐書·宣宗記》記載他“曆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李忱一直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在唐武宗李炎登基之後,他更是明智地請求落發為僧,法號瓊俊,遊跡江湖而遠離是非之地。期間,他隱居福建天竺山真寂寺三年,某次與高僧黃蘖和尚觀瀑吟詩時偶露崢嶸。
黃蘖和尚遙觀峭壁飛瀑,忽生雅興,得一佳句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李忱應聲接出下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他終歸大海登基為帝那一年,已年近不惑。
《易經》通常被認為是儒家經典,卻與道家學說有許多相通之處。這不奇怪,實際上儒家與道家,都從易經中吸收過養分。隻不過儒家吸收其用,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道家吸收其體,得其變易與辯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