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王陽明遺言—此心光明,亦複何言_曆史追光者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曆史追光者 > 第135章 王陽明遺言—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第135章 王陽明遺言—此心光明,亦複何言(2 / 2)

其三,善用心理戰,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人難以捉摸。每消滅一處土匪,他就在當地建立政府據點,如崇義縣、和平縣。他還實行了保甲製、光榮榜和黑名單等措施。

他推行《南贛鄉約》,從思想層麵解決匪患產生的根源。通過這些舉措,王陽明成功平定了南贛地區為患數十年的盜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叛亂。王陽明當時手中無兵權,通過一係列策略,成功組織力量進行平叛。

他先是督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邀請江西在任及致仕官吏備戰,聚集各道兵馬,征調糧草、製造兵械戰船;又使用離間計,致信寧王朱宸濠的左右偽相,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在勤王兵卒未到的情況下,王陽明趁朱宸濠帶兵攻陷九江、南康,鏖戰安慶之際,領兵萬餘人出吉安,攻占了寧王的南昌大營。

朱宸濠回師救援,雙方在鄱陽湖決戰十餘天,最終王陽明活捉朱宸濠,僅用四十三天就平定了這場震動大江南北的叛亂。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陽明率湖廣兵抵達南寧,後派遣大臣商議,並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起初叛軍聽聞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

後見王陽明以散遣諸兵布陣,防備弛緩。湖廣兵偃旗臥鼓馳馬抵達後,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麵夾擊,叛軍大敗,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陽明密檄諸將移兵剿仙台等賊,最終將斷藤峽叛軍幾乎全部剿滅。

王陽明能夠在軍政和哲學思想之間融合,得益於他的心學理念。“知行合一”強調認識與行動的統一,這使他能夠將哲學思想應用於實際事務中,包括軍事行動和政治管理。他的哲學思想為他了一種獨特的洞察力和決策能力,幫助他在複雜的局勢中做出明智的判斷和行動。

在平定寧王之亂時,他對局勢的準確判斷和果斷決策,以及運用心理戰等手段,都體現了他將心學理念與軍事策略相結合的能力。

王陽明忤逆宦官劉瑾而遭廷杖四十,隨後投入詔獄。在詔獄中的時間沒有確切的詳細記載,但這段牢獄經曆對他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創傷。

出獄後,王陽明被貶至貴州龍場。龍場位於今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環境極為惡劣,物資匱乏,瘴癘彌漫。王陽明在這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不斷反思和探索,

正德三年(1508年)的一個夜晚,頓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這標誌著他心學體係的初步形成。

以往通過向外在事物尋求天理是錯誤的,天理其實就在人的內心之中,每個人都具有成為聖人的潛質,隻需通過自我的內心反省和實踐就能達到。這核心觀點,也為他後來在哲學和思想領域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礎。

他的學說與孔子、孟子、朱熹一道被後世尊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弟子遍布各地,據不完全統計,有名有姓可考的弟子就多達數百人。

儒家思想強調的道德標準和社會秩序,初衷是引導人們向善、和諧共處,儒家並非主張無條件地大度原諒,而是強調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教誨和懲戒,以達到改過遷善的目的。

在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等,並非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本意。儒家提倡的“仁”包含對所有人的尊重和關愛,這些不平等現象是封建製度和其他因素造成的扭曲。

弘治十五年,三十一歲的王陽明請假歸鄉養病,築室於陽明洞旁。他每日靜坐冥想,思索人生問題。經過長久的苦思,一天晚上他終於領悟到“心即理”,困擾他多年的格物窮理問題找到了答案。“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強調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知行合一”則重視知與行的關係,認為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王陽明強調“心即理”,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無需向外尋求。“知行合一”的理念讓人們認識到知與行的緊密聯係,避免了隻知不行的空談,使得道德修養能夠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的行動中。

王陽明心學啟發人們關注內心的力量,注重實踐與認知的統一,追求自我實現和道德修養的提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曾忤逆宦官劉瑾而遭廷杖冤獄,在謫官貴州龍場期間頓悟“格物致知”之道。王陽明主張“心者天地萬物之主”,強調人的內心和主觀能動性,始創“姚江學派”,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學命題,構建起完整的“心學”體係,有力地衝擊了日趨僵化的朱子理學,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宋明理學,將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推向了巔峰。

在其步入天命之年後,因平叛安民治世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受封新建伯,是明朝積功受爵的三大文臣之一。

王陽明的主要著作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王文成公全書》等。

其中《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研究其心學思想及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書中體現了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誠意格物等哲學思想。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的書信出自其親筆,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他提出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四句教”。

嘉靖七年(1529年),王陽明卒於江西南安(大餘縣境內),享年57歲。後葬於浙江洪溪(紹興市境內)。隆慶初年(1568年)追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世也稱其為“王文成公”;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在去世前一年,王陽明任兩廣總督軍務時就患有“咳痢之疾”,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同年十月他上書嘉靖皇帝,請求告病還鄉。船行至江西南安時,當地官員周積前來拜見,見他“咳喘不已”,王陽明對他說“病勢危急,所未死者,元氣耳”。由於病勢加重無法繼續前行,舟船便在南安停下。1529年1月9日,王陽明召周積入舟,此時他已不能語,隻留下“此心光明,亦複何言”的八字遺言後便去世了。

根據他的後期症狀,不少醫者推測王陽明患的是肺結核,中醫稱癆症。他從小體弱多病,臉色發青,中年後更加明顯,被認為是先天性肺病的征兆。28歲時,他考中進士,次年任正六品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因白天忙於公事,晚上仍刻苦讀書,積勞成疾,開始咳嗽、嘔血,這是肺結核常見的早期症狀。30歲時,他被朝廷派到江蘇、安徽一帶審犯人,審完案卷後更覺勞累,不久舊病複發。37歲時他被廷杖四十並關押進大牢,備受折磨。後來被發配至貴州修文縣,當地係瘴癘之地,外加旅途勞累,使他本就羸弱的身體苦不堪言。56歲時,他又受命帶兵鎮壓廣西思恩、田州等地民族叛亂,軍旅奔波和惡劣環境使他的肺病再次複發。

喜歡曆史追光者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曆史追光者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師弟,求求你下山禍害未婚妻去吧 在異世界博物館給人跑腿 救命,奶團被首富全家團寵啦 農門福寶被全京城大佬團寵了 鏈接阿卡西記錄,我升級龍國文明 和死對頭影帝穿越古代逃荒贏麻了 我的床上通古今,暴富很合理吧! 換名選秀後,庶女成了四爺嫡福晉 龍王贅婿陸榆紀凝雪 仙侶情緣之蝶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