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來讀書多年,自以為已經參透了國家問題的本質。
可現在經得秦瑱一番深入淺出的講解,他才發現,其實他從未了解過這個人世的真相。
漢朝衰落的本質真的是因為一兩個昏君造成的麼?
還是因為貪官汙吏橫行所導致?
看起來卻是如此,可其本質,壓根就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
而是一個階級與另一個階級問題。
漢朝衰弱的實質,不是昏君與貪官汙吏的問題,而是被剝削階級,已經養不起剝削階級了!
由於生產力短缺,導致了上層越發貪斂,而上層貪斂又進一步加劇了生產力不足。
如此循環下去,即便沒有桓靈作死,整個大局早晚也得崩潰!
同理,若是依照他原本的想法,即便重整朝綱,隻要生產力的問題不解決,那早晚會讓這種階級矛盾再度爆發!
這也是剛才秦瑱隻是略微一點,就能點出他問題的原因!
想到此處,孔明自是眉頭直皺道:
“若依先生之言,那學生知矣!”
“要解決當世所存之患,不可隻管表象,而應該解決生產力之事!”
說到此處,他便又再度詢問道:
“但不知我等又該如何解決生產力短缺之事?”
直到現在,他已然進入了秦瑱的辯論邏輯之中,搞懂了最基本的社會矛盾。
而秦瑱見狀,便即微微一笑道:
“此事卻不當問我,孔明須得自己思慮,生產力短缺之患,該如何解之!”
諸葛亮自是非同常人,一聽短缺二字,便沉吟道:
“若論生產力短缺之患,似乎便如錢糧不足。”
“以學生愚見,須得采用開源節流之法!”
“先進行節流之舉,而後開源。”
“依先生之言,生產力所以短缺,乃百姓空有勞動資料,卻無勞動對象!”
“以當下壽春為例,便需要多建工坊,打壓豪族,減少土地兼並!”
如此說著,他突然感覺自己似乎掌握了一種新的看待問題的方式。
實則在與秦瑱交談之前,對於壽春城外建立工坊之舉,他並不能理解。
畢竟重農抑商,乃是數百年以來的主流觀點。
秦瑱如此舉止,便如軍隊經商,與之前治國主流觀點相悖。
但現在聽了秦瑱的邏輯推導之後,他突然發現興建工坊,不是什麼突發奇想,而是出自秦瑱的治國理念。
秦瑱建工坊,就是從本質上解決生產力短缺問題的一個步驟!
想到此處,他便是恍然大悟,猛然看向了秦瑱道:
“先生之所以在城外開建工坊,莫非是為了容納多餘的勞動力?”
見諸葛亮說出多餘勞動力幾個字,秦瑱自是點頭笑道:
“吾於此處以工代賑,正是為了吸納多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財富!”
“實則直至如今,大漢早已不需要如此之多的農民!”
“世家之所以能兼並土地,便是因為我大漢耕者太多,糧食過於豐裕,導致糧價過低。”
“似亂起之前,百姓辛苦勞作一年,五口之家,共做五十畝田,可得餘糧百石之多。”
“可百石之糧,卻隻能作價數千錢,除卻田賦、算賦、口錢之外,便隻餘千錢。”
“糧價如此之低,使百姓家中無有積蓄,一逢災年便隻得賣田為奴。”
“故要增進生產力,便要將多餘勞動力集中,發展經濟產業!”
“如此,即便不再重農抑商,隻要能保證百姓勞動力不浪費,便能維持家國穩定!”
諸葛亮聽到這一番話語,不自覺便搖頭感慨道:
“先生真乃天縱奇才也!亮此前觀商君之書,隻覺農業為國之本也!”
“若縱容百姓離其田,則天下便會大亂!”
“可如今思之,以農為本雖有其理,卻也是禍亂之源。”
“以農為本,抑製工商,雖穩定了大局,卻也抑製生產力發展!”
“大量勞動力由此空轉,不僅難以富國,還會使得家國越發貧困!”
“亮本來對此困惑已久,如今聽得先生之解,方知何為治國之道!”
說到此處,他便對著秦瑱躬身一拜道:
“先生今日剖析此事,讓亮多年疑惑為之一解,還望先生受學生一拜!”
實際上他提出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時候,他心中是存在疑惑的。
因為他提出的理論,乃是根據現象進行的經驗總結。
天下為什麼合久了就會分開,這其中的底層邏輯,他不明白!
而現在他懂了,合久必分之理,在於政策施行跟不上勞動力發展的腳步。
由此激化了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導致最終分崩離析。
這也就說明為什麼國家剛開始建立之時,一定會出現一段時間的興盛。
而隨著國家不斷發展,卻會慢慢開始進入停滯,直到衰敗!
歸根就底,就是因為國家剛建立之時人口稀少,勞動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直到國家人口越來越多,大量的勞動力由於和土地綁定,導致生產力發展停滯,最終反倒讓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窮!
這些道理,要不是秦瑱的分析,他可能永遠都不知道!
現在知道之後,他才發現以往了解到的治國觀點有多麼的落後。
可以說,之前他對秦瑱印象還隻是能力出眾的長者。
而現在秦瑱在他心中地位已然超過諸多上古先賢了!
彆的不說,光憑參透了生產力與人世運轉的邏輯關係這一點,就已經爆以往的思想家十條街!
在這種參透了治國本質而施展的治國之政,他壓根不敢想象能打造一個多強盛的王朝!
因而現在,他隻想通過一拜,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震撼之情。
不過秦瑱見狀,卻是微微一笑道:
“孔明自也無須如此,今日之言,不過你我論道之語!”
“現在孔明既然已知節流之法,可知當如何開源?”
他將這些告知孔明,不是單純教授知識,而是希望孔明能理解他的改革思路!
現在孔明已經主動提出了第一種改製手段,那接下來就要孔明理解第二種手段了。
諸葛亮聽聞此言,自是再度沉思。
雖說他現在已經理解生產力和社會運轉的關係。
可如何發展生產力,卻是一個困難的問題。
生產力這種抽象的東西,當如何通過政策來推動發展?
除了調整產業結構之外,他暫時想不到任何辦法。
思慮及此,他再度發揚了自己不懂就問的精神,再度下拜道:
“學生亦不知也,還望先生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