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
共同製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
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諸葛亮擅治軍,陳壽在《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
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也曾在《論薦劉巴》一文中親言“運籌策於帷幄之中,
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
可見,諸葛亮治軍有方。諸葛亮善於治軍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治軍以明。諸葛亮治軍以明包括正反兩個方麵的內容,
從正麵來說,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一、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
如《將苑·謹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這方麵的內容。諸葛亮認為師出以律,
失律則凶,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
“寬”、“信”、“敬”、“明”、“仁”、“忠”等有關道德方麵的要求。
《將苑·將材》一文中要求將帥要具備“仁”、“義”、“禮”、“智”、
“信”的才能。《便宜十六策·陰察第十六》一文中說陰察之政要有五德“禁暴止兵”、
“賞賢罰罪”、“安仁和眾”、“保大定功”、“豐撓拒讒”。
一、規定嚴格的法令規定。如諸葛亮親著的《法檢》兩卷、
二、《軍令》兩卷(現存僅為《軍令》十五條),製定的《八務》
三、《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便宜十六策·斬斷第十四》
四、一文對不聽從教令的“輕”、“慢”、“盜”、“欺”、
五、“背”、“亂”、“誤”七種情形的嚴肅處理。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諸葛亮認為,“信,重然諾也”,
也就是說,“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誠者失信,
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
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
將士沒有不拚命效力的。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
“夫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以信為本,就賞罰而言,
諸葛亮認為要“賞罰有信”,因為用賞罰來判定功過,
士卒就會知道守信用;就將帥而言,諸葛亮認為所謂信將,
即“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
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
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
在建興元年(223年)十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接著,在建興二年(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
這樣,在建興三年(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
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建興三年(225年)五月,諸葛亮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
在克服了氣候、地形、運輸等困難後,
在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的部隊,經過激戰,
擊敗了孟獲的部隊,生擒孟獲。
接著,諸葛亮大軍南下到達味縣地區與李恢的部隊會師。
隨後,大軍向西挺進,進兵滇池(今雲南晉寧東),並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
建興三年(225年)秋。整個戰役勝利結束。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
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穀,
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合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
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蜀軍糧儘退軍。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占武都、
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
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
司馬懿和張合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儘退軍。
張合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
因未能成功搶占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
秋,諸葛亮逝世,蜀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曆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
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
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
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
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
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
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
因地製宜地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
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穀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
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
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
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麵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據李儀祉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
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
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