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討論深入,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數字研發的價值。
特彆是當他們發現許寧的模擬數據與實際試飛記錄高度吻合時,態度轉變尤為明顯。起初帶著懷疑而來的人們,在聽完詳儘分析後,無不露出驚訝之色。
這時,楊知書示意會議繼續。“常博士,你今天的演示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林歐華在一旁感歎道。
“就連一向對我們持保留意見的徐進教師今天也未多加質疑。”
“老一代對於新技術總是需要時間適應。”許寧平靜地說。
“關鍵在於用事實說話。”
隨後,楊知書宣布“基於今天的討論,我們將重點關注帶彈狀態下副翼反轉現象的具體發生條件。
儘管這意味著項目可能會延期,但我相信這是必要的。”
正當大家都擔憂起項目的未來時,許寧再次發言,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許寧提出了一個簡潔明了的計劃,將副翼反效的試飛測試分為兩個階段,這番話立即吸引了會議室裡每個人的目光。
此刻,他不再感受到周圍投來的質疑眼神。
許寧整理了一下思緒,接著說道“關鍵在於我們的計算是否能夠準確反映實際情況。因此,我們可以分兩步走。”
他建議先選取一個相對安全的飛行條件,例如12馬赫的速度和10度的攻角,來進行初步測試。
“我會計算出在這種條件下機翼上的氣流模式,然後我們進行一次試飛。”他說。
“如果實際飛行數據與計算結果相匹配,那麼我們就有了信心,可以進一步嘗試更接近副翼反效發生的條件。”
這樣的方法靈感來源於先前603研究所采用的技術,他們也使用了相似的分階段策略來測試主動顫振控製係統,既提高了效率又保持了風險可控。
儘管這種方法並不如逐步逼近那樣謹慎,但總研發師楊知書已經準備好承擔這份責任。
就在許寧講完他的提案後,一位年輕工程師提問“您的第一步聽起來可行,但要怎麼驗證您計算出的機翼上表麵氣流呢?”
還沒等許寧回應,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徐進便插話解答
“我們過去在殲8b項目中,曾利用在機身上貼毛線的方法來觀察氣流,有效解決了振動問題。同樣的技巧可以再次應用於此。”
徐進對新技術持開放態度,並且對許寧提出的方案表現出濃厚興趣。
許寧點頭讚同“正如徐工程師所說,我們可以在特定點位貼上毛線,同時安排一架雙座飛機伴隨飛行,以幫助觀察氣流狀況,從而驗證我的理論。”
這一創新性建議得到了包括徐進在內的多位專家的認可。有人甚至指出,該方法與近期鎬京地區報道的一項先進技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會議室裡,楊知書趁著有人提到603所的話題,順口說道
“大家可能還不清楚,603所剛報的那個重要成果,其實是由許寧博士主導完成的。”
這句話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儘管關於新舟60項目的傳聞不少,但由於正式的內部宣傳還未展開,很多細節依然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