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值得回憶的地方就剩最後幾個了,村小學是逃不掉的,畢竟小米雲與村小學的交集超過十年以上,從小學出生,畢業,然後經常還會回小學,小學的校門和院牆不知道翻了多少回,就連學校教室後麵的耕地,都不知道親自耕種了好幾年,無論幫老師耕種,還是屬於自家四五年的時候,都留下了米雲的腳印。村裡最值得回憶的兩個地方就是小賣部和學校,這兩個主題也能反映社會變革的時代烙印,有很高的曆史學術意義,值得大書特書。
村小學是米雲兄弟兩個出生的地方,米雲估計至少都住了四年以上,才搬到河堤上原大隊部的房子,衣食住行都在學校,在學校見證了弟弟的出生,在教室生火做飯,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離開村子前的十多年都一直跟村子有著深厚的交集,哪怕母親不在村裡教書,父親還在村裡的學校做飯,還有學校教室後麵的耕地要勞作。哪怕是搬出村子的前一兩年,都有機會回過村子,看過小學遺址,是目前村子裡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村子裡的民房基本都被拆掉,自家的磚瓦就近運走。
村學校留下太多的回憶,初中教室廁所遺址,後來成立耕地,村學校的鋼琴,水泥乒乓球台和乒乓球,學校裡麵花壇的花草樹木任然堅持到最後一刻的綻放,學校的教室,學校的跳遠沙坑,學校的橘子林園,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在米雲的心裡留下了記憶,可能同時代的同學不會有這種特殊感覺,因為他們不是生在村小學,長在村小學,隻不過短暫的在村裡上了四年小學和一年幼兒班。
米雲對學校的回憶有太多,但不能一一道出,畢竟就是近三十年間的事,大部分人都在世,隻能簡單回憶彆人看不到的地方和看的到的地方,下麵花大篇幅,在網上查了一些關於農村小學的曆史變革文章資料,科普下了整個鄉村學校的變遷和麵臨的危機與現狀發展。讓生活在農村,不在農村的都能知道那一段特殊的曆史變遷和未來鄉村教育的思考。
在在改革開放以後,鄉村小學的變遷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教育政策變化等因素密切相關。鄉村小學的曆史變遷由來
鄉村小學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農耕時期。在那個時代,鄉村小學主要由私塾和家庭教育組成,教育內容以經典文化為主。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鄉村小學逐漸由私塾轉變為正規的公立學校,教育內容也從簡單的文化傳承轉變為全麵的基礎教育。
鄉村小學的建設條件受到鄉村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在一些偏遠地區,鄉村小學的建設條件相對較差,校舍設施簡陋,教學資源匱乏。然而,在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鄉村小學的建設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校舍設施完善,教學資源豐富。
鄉村小學的教育資源包括教材、教具、圖書館、計算機等。在過去,鄉村小學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教材內容簡單,教學設備有限。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鄉村小學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教學設備也得到了更新和完善,當然也僅限於鄉鎮重點小學才有這個條件。
新中國剛成立到1958年“教育革命”之前,勞動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農業勞動在學校課程框架內展開。
小學開設以勞動為主要內容的專門課程,目的在於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不斷提高道德水平和農業科學技能。
根據學者研究,1955年勞動教育正式進入學校課程體係,生產勞動課的內容就是班主任帶領學生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到鄉村落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以農業勞動為主的地方性知識實踐仍然活躍在學校場域。為了給學校或家庭增加收入,學生會參與部分生產勞作,我們村的學生基本上在上學期間都參與了學校的勞動實踐。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一係列政策,倡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加強學校勞動教育,鄉村日常生活重新出現在鄉村學校的教學話語體係中。
在中國社會快速變革的一百年中,鄉村小學和鄉村社會在異化與回歸之間往複震蕩、曲折發展,逐漸完成了對原有村校斷裂關係的揚棄,在文化層麵重新建構起學校和鄉村互融互通的對話性關係。這段曆史軌跡背後的動力機製是現代性擴張帶來的脫域和反思性的興起。
尤其近二十年左右,隨著老一輩的教師基本上退休,鄉村中小學校的大量撤並,僅我們鄉鎮就撤並了十所鄉村小學,也超出了中央政府所能控製的範圍。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鄉村教育呈現一種萎縮的景象。這裡有兩組數據值得我們關注。一是教育部的統計數據。1997年全國農村小學數為所,101novel.com09年為所,減少學校數合計所,總量減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減少學校數為64所。二是101novel.com12年11月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指出,101novel.com00年到101novel.com10年,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這兩組數據得出的結論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大規模學校撤並的結果是,農村小學距離學生家的平均距離為54公裡,這背離了國家提倡的小學生“就近入學”的原則。農村初中距離學生家的平均距離則遠至1747公裡。
具體來說,經曆一次又一次的鄉村中小學撤並之後,鄉村中小學不僅從數量上大為減少,而且從完成國家基礎教育的使命來說,鄉村教育很難發揮其應有功能。
一個普遍公認的事實是,中國的鄉村教育逐漸告彆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小學不出村(自然村),中學不出隊(即大隊,相當於現在的行政村),高中不出社(即公社,相當於現在的鄉鎮)”的傳統格局,而出現一種十年前的“城擠”、“鄉宿”、“村弱”,直到最近的“城擠”、“村弱”的格局。簡言之,解決兒童就近入學的“一村一校”模式從此進入曆史。
因為出於安全風險等因素的考慮,實際上,不少鄉鎮學校已經取消了住宿製度。即使是縣城的中學,除了那些在縣城有房產的農村家庭的子女入讀,其他農村父母親都是通過租房來陪讀,不少學校的住宿生寥寥無幾。大量農民子弟都通過買房、租房等方式湧入到縣城上學,鄉村學校在加速衰落。
要真正扭轉萎縮中的鄉村學校,就必須了解過去二十年來中國鄉村學校遭遇了哪些難題?為何這些難題存在的時間如此之長?
最近二十年來,隨著市場化、城市化的加速,鄉村中小學的發展遭遇了重重難題。將這些難題概括為鄉村中小學遭遇到的“四化”,即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生源問題;快速城市化造成農村適齡兒童外流問題;日益嚴重的教師老齡化造成教學質量問題;教育管理的地方化造成鄉村中小學撤並問題。這“四化”的存在,極大加速了鄉村中小學的萎縮。一旦前麵“三化”遭遇“地方化”,問題就變得更為複雜,更為嚴重,難以逆轉。
對這一代青年人來說,城市化是一個高度不可逆的過程。他們自己不願意回到農村,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子女在農村讀書。城市給了他們無限想象的空間和可能。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城市裡上農民工子弟學校,在縣城裡上七八十人一個班的學校,也比在鄉下上中小學要強。這就是年輕一代農民工父母的基本態度與認知。
再次,日益嚴重的教師老齡化造成教學質量問題。鄉村學校萎縮的一個直接表現是,鄉村教師的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教師的老齡化既加速了鄉村學校的萎縮,又是鄉村學校萎縮的結果。在縣城和鄉鎮學校大量補充青年教師的情形之下,鄉村中小學卻很難吸引、補充新鮮血液。沒有適當比例的年輕教師加入的鄉村中小學,必然結果就是教師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教育管理的地方化帶來鄉村中小學撤並問題。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最近二十年來,地方政府主導的鄉村學校撤並浪潮逐漸在全國鋪開,甚至掀起一股撤並浪潮。
從地方政府的財力和師資力量來說,鄉村中小學校撤並確實有其現實的理由和依據。比如,隨著101novel.com04年前後,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撤並鄉村,一個自然結果是撤並中小學。因為鄉村撤並後,各個地方政府都要考慮轄區內學校數量的多少、規模、財政經費安排、師資力量配備、管理便利等問題。由此帶來的結果是,繼行政領域的鄉村撤並之後,出現了教育領域大規模的鄉村中小學一窩蜂的撤並浪潮,由此也就自然加速了鄉村中小學的萎縮。
可以說,在中國過去二十年房地產飛速崛起的過程中,鄉村中小學的撤並大大促進了縣城房地產的發展。不管是農村家長直接到縣城買房定居,以解決小孩從幼兒園到高中的讀書問題,還是他們因為買不起房而要到縣城租房陪讀,都在直接或者間接推進縣城房地產的發展。
雖然他們到縣城買房定居或許不完全是為了小孩的教育問題,但是他們的小孩到縣城上學,這一定是他們買房的原因。
鄉村中小學的撤並政策誕生於中國飛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反過來又極大推動了這一進程,在適齡讀書兒童越來越少的情形之下,學校不可能擴大辦學規模,不能擴大辦學規模也就難以補充年輕教師;難以補充師資,鄉村學校剩下的也就隻能是那些日益老去的鄉村教師;老齡教師逐漸退休,又缺乏新鮮血液補充,學校的教師數量也就也就越來越少,加上學生已經在減少,地方政府對學校的撤並更有了正當理由。反過來也是如此地方政府不斷加速撤並浪潮,有條件沒條件的家庭都不得不將子女送到那些沒有被撤並的學校或者直接上縣城和鄉鎮學校入讀。這勢必加速適齡兒童外遷。
當然,如果要追問農民為何要把孩子送到縣城或者鄉鎮學校讀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鄉村中小學教育越來越不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鄉村不理想的教育質量讓年輕一代農村父母親不放心、不願意把孩子送到鄉村中小學去讀書。他們不希望下一代也像他們自身一樣因為沒有讀好書、沒有考上大學而進入社會從事比較艱辛的勞動。
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想讓孩子重複自己父輩們的故事跟著一班水平不高的教師讀書學習。這些老教師曾經是鄉村年輕一代父母的教師,甚至是爺爺輩的教師。正因為如此,這些年輕一代的父母親都看透了這些老教師的“本質”。作為他們曾經的教師,這些老教師們並不是全心投身於教育事業。說得直白點,教書隻是他們的“兼職”,他們的主要時間和精力卻放在其他的“業務”上從事農業生產的從事農業生產,做生意的做生意,從事農村副業的從事農村副業……際上,年輕一輩的家長們有說不出的無奈不是我不想把孩子送到鄉村中小學去讀書,隻是因為鄉村中小學的教育質量實在太不儘如人意。
根據兩利相權取其大的原則,如果鄉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差不多,農村家長為何要要將孩子送到離家更遠的縣城和鄉鎮去上學?因此,我們可以說,鄉村教育的逐漸萎縮,確實是一個城市化、市場化發展的結果,是中國市場化進程以及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帶來的副產品。但是,鄉村教育的萎縮,同時也是年輕一代父母親理性選擇的結果。
有的地方工作中存在簡單化和‘一刀切’情況,脫離當地實際撤消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區的小學和教學點,造成新的上學難;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調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教學質量和師生安全難以保證;
有的地方寄宿製學校建設滯後,學生食宿條件較差,生活費用超出當地群眾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農民負擔;有的地方對布局調整後的學校處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流失等。
學校的布局和班級規模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和地域分布等因素,因地製宜,實事求是,合理設置,不搞‘一刀切’。不能出現農村孩子每天跑十幾裡地上學的情況。
鄉村學校的問題首先是撤並問題,在妥善解決撤並問題之後,才可能有針對性地解決鄉村學校的發展問題。當然,規範鄉村學校的撤並問題,也是在保護鄉村學校;保護鄉村學校,也是為了保護鄉村。
簡而言之,國家重視和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製學校的建設,其最重大意義在於,這是國家努力糾正二十年來鄉村學校撤並所造成的種種問題的重要製度安排,不知道還能不能彌補鄉村教育的衰敗,鄉村教育的複興可能是一條艱難之路,未來不差老師,差的是學生,這是鄉村小學未來將要長期麵臨的問題。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