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插秧割穀_80後的回憶錄_思兔 
思兔 > 都市言情 > 80後的回憶錄 > 第48章 插秧割穀

第48章 插秧割穀(1 / 1)

插秧割穀也是小時候不能忘卻的記憶,因為在居住的兩個村子裡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兩個村子都是分彆生活了十年以上,雖然米雲親自插秧割穀的場景不多,但親眼目睹全過程的場景還是太多,親自下田插秧割穀的也有幾次,兩個村子的田地裡都留下了米雲的腳印。

插秧割穀一般都會是群體勞作,尤其在80和90年代基本如此,因為人多力量大,進程推進的快,自家人弄自家的就會慢很多,時間要拉長很多,在村裡,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所有親戚每年都會幫外公家插秧割穀,然後吃還沒成熟的橘子,吃的津津有味,哪怕牙齒都快酸掉。

那個時代,到了麥收時間,得選一個陽光的好日子,全家老少齊上陣,拿上鐮刀,帶足水,帶上乾糧,不等天亮就要趕到麥地裡揮起鐮刀開始割麥子,一乾就是一整天,吃完三餐接著乾,乾上一整天,腰酸腿疼要半個月。

“雙搶”,是湖南這邊的土話,不知道湖北用不用,就是農忙季節,而且是沒有蔬菜成熟的季節,需要上街去買菜,湖南一帶早稻搶收和晚稻搶種的簡稱,它是農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

“雙搶”是指搶時間、搶季節。之所以要用“搶”字,是因為“雙搶”進度的快慢、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農民一年的收成。每年最好是在八月一日前插完秧,那時婦孺皆知的一句話就是“不插八一秧”,我們把雙槍也叫做“割早插晚”。

先說割早,就是割早穀。割穀通常由大人們來完成,小米雲也用鐮刀割過稻穀,齊根去割稻穀。割完稻穀放成一堆,統一放成一小堆,然後運回家附近,進行下一步的脫穀,95年前的時間段都是邊割邊手工脫穀作業,用手和腳踩,半機械化脫穀,95年後期,後來都統一用脫穀機自動脫穀了。

“雙搶”,是南方一帶早稻“搶收”、晚稻“搶種”的簡稱,它是農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搶收”的最後一個環節脫穀粒。

再說插晚,就是插秧。扯秧是插秧的前奏曲,活路雖不算太苦,但得天亮前進行。一大早,大人們就要前往幾裡路的自家責任田,在秧田裡一邊左手幫忙捋一邊用右手使勁扯,將秧苗一小把一小把地拔出後,再用一根稻草按一定規矩紮成一把一把,就著稻田的水洗去根係上的泥,隨意碼放在水田裡。然後用扁擔挑著“秧架子”挑到已經翻整好的空白的水田裡,等待我們下一個環節的任務就是將秧苗插下去。

插秧在農村是個明輕暗重的活兒。站在水田裡,左手捏一把秧苗,拇指和食指連續不斷地撚分出一小束(約有五六棵秧苗),右手接過來,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那束秧的根部,快速插進水下的泥裡,不深不淺,適中為宜。插秧時,要控製好行距和間距,過密過稀均不利於增產。每插一蔸秧,腰如同裝了彈簧一般,抬起來、彎下去,反反複複,隻有這個機械動作。時間一長,其運動量之大,可想而知;勞累之重,不言而喻。除了大人們無怨無悔地插秧外,小孩子們大多插一會便要歇一會了。

有大太陽的時候,上午插秧還好,待吃過午飯後,頭頂烈日炎炎,赤腳下田,腳被燙得不敢下水,此時水田裡的溫度在太陽炙烤下估計已達50度以上,插秧簡直是在受酷刑。彎腰插秧時,人的臉離熱氣騰騰的水麵僅一尺左右,那臭泥熱浪灼麵,滿臉滿麵滾下豆大的汗珠,源源不絕,眼睛難睜,滿手汙泥,隻能用袖子猛勁揩。

插秧一般都是倒退著進行,手中一邊插,腳需配合著一邊往後退。“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說的就是倒退著插秧的真實寫照。

這活兒最累腰,插上一天,腰就像斷了一樣。插秧時,最大的享受是伸直腰站一會兒,那種幸福無法用語言形容。

這就是“雙搶”。一直忙到將所有的秧苗插下去,腿疼得數日後才好,稻穀在門口翻曬,老人們舉著長長竹竿開始“喲嘻、喲嘻”地趕麻雀,人們這才鬆了一口氣。往往要等到八月中旬,“雙搶”才真正結束。這時,每個人都被曬得黑黝黝的,跟非洲人無異。

好在從101novel.com00年以後,我們南方一帶就隻種中稻了,一年種一季,不會兩季了,也有種兩季的農戶,很少了,受天氣氣候影響,國內之前還有三季水稻的地方。

現在農村大部分地方還請人或者用機器栽種,自然就不用“雙搶”了,“雙搶”慢慢淡出了人們視線,那種刻骨銘心的辛勞,大多數人已不願提及。

再說割穀子的事,一般在七月,田野裡的稻穀成熟了。一眼望去,金燦燦的一片。微風拂過,湧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金色稻浪,看起來就是一幅動態的田野圖,還專門有一首金色麥浪的歌曲形容稻穀成熟季。

天蒙蒙亮的時候,各家各戶就開始出門啦,要去收割稻子了,再不收割稻子就成熟過頭,禾葉會斷折下來,就不好割了,那時候的人們晚上沒有娛樂活動,睡的早,也起的早,學生也是,學生都會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上早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收割稻子的時候,要彎下腰用鐮刀一茬一茬地割下稻子,割完一整塊田,腰都酸了。然後,要把一把把的稻子放進脫粒機裡脫粒、裝袋綁好。

一袋一袋地扛上拖車,用力拉回家,到家還要一包包扛到樓頂,曬在地毯上。那時候是真的很辛苦,夏天的太陽是熱烈的,儘管剛過十點,陽光就很曬人了。在空曠的田野裡,整個人都暴露在陽光下,臉上的汗滴順著臉頰滴到稻子上、田地裡,背部的衣裳已經濕透了,一個成語可以概括——汗流浹背!整個人又累又渴又熱,難受得不行。下午,人們三點多就去割稻子了,一般割到天黑,再也看不見路才會回家。那時候小孩放學就要在家做晚飯,等大人回來一起吃。

但是,這是我小時候收割稻子的場景,現在都不一樣了,收割稻子不再需要拉脫穀機,不再需要人們一茬一茬地割,而是來了一台又一台的收割機。

收割機很大,一塊田,一塊很大的田,就七八分鐘就可以收割完,人們隻需要拿袋子去裝,然後,用摩托車拉回家,用小型升降機升穀子上樓頂,整個收割的過程省時省力,不再被曬得汗流浹背,不用扛著很重的稻子爬樓梯!對了,耕田也不再用耕牛和爬犁,而是用打田機,打出來的田泥更細更好插秧。

農村80和90年代生活過的朋友,可能都還記得插秧割穀的事,那時的農村每年都是種兩季水稻的,一季的話在放暑假半個月左右開始收割,那叫早稻,收完早稻就馬上種下晚稻,晚稻要趕在立秋前栽種完成,一旦立秋後再栽的話,收成就會減少。

因此,那時的農民最怕的就是雙搶了,非常的辛苦,既要收早稻,又要種晚稻,有時為了趕時間晚上在月光下插田,不但忍受饑餓,還要遭受蚊子的叮咬。湖南湖北一年兩季就累的夠嗆了,國內南方還有一年三季水稻的,人工種植收割還是比較辛苦的,機器收割的就另當彆論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二十年來,農村人由以前整年呆在家裡種田,慢慢的改變成隻有在農忙時回家做一下,平時的話都是在外麵賺錢,家裡沒有更多的勞力來投入生產,要麼就種植一些易種易收的作物或者懶莊稼。

更多的村子,則選擇土地流轉,把大片的農田流轉承包給專業農場主或者私人老板,隻留下幾分口糧田栽種自己吃的糧食。這樣一來,農戶既有了固定的田租收入,自己還可以進城打工,每個月獲取一定的工資性收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不種兩季糧,隻種一季,也是時代發展的趨勢,農村勞力跟不上,青壯年進城務工賺錢是現實所迫,留守的是老弱婦孺,隻能隨著時代調整,大多數農戶目前的種植模式是一二畝種植水稻,保障一家人的口糧,其餘的一部分種植包穀,油菜和棉花,養殖家禽和家畜,其餘的就發展種植水果、蔬菜。如果家庭人口少,水稻采收後稻穀夠一家人吃2年左右,那麼第二年就不再考慮種植水稻,而全部發展種植經濟作物。

社會發展的真快,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中國現代化建設腳步真快。收割稻子不再用鐮刀,而是用收割機。

耕耘田地,不再用耕牛,而是用打田機。噴灑荔枝不再用噴霧器,而是用噴霧手槍。電視機也變了,不再是隻有黑白電視,而是彩色電視,還有液晶網絡電視。

電冰箱進入了家家戶戶。有什麼需要保鮮的、吃不完的都可以塞進冰箱,不會再浪費。煲飯不再是用柴火燒,而是用高壓煲壓的,飯更香了。洗衣服有洗衣機,不再用雙手搓洗,用槳拍打。

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農村就已經大變樣啦。已經跟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跟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過去的插秧割穀隻能存在回憶裡。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潛龍在淵二十年,開局陸地神仙 原神多托雷是我老師 開局SSS天賦:把校花做成傀偶 雙人方塊求生,性感蘿莉終成嬌妻 我在原始部落混的風生水起 我嘞個驚天霹靂玄學真千金 八零,首長不追了,帶崽離婚真香 快穿:惡人終入病嬌懷 小師妹修仙第一舔?她百倍返利! 八零滬市:和冷麵軍爺的風月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