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兩章節回憶了豆腐花和酸梅粉,一個是市場常見的,一個已經消失了,都比較有代表性,第三個食物回憶什麼,原計劃是水果類西瓜或者冷飲類冰櫃雪糕,比較有現實意義,過往平均每月都有十次購買西瓜吃,近大半年一月僅有一次,這就是生活的無奈,以前習慣還要三元左右一斤,現在明顯下降了一半,15元左右就能買上一斤西瓜,在廣省這邊生活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吃西瓜,全年恒溫,全年涼拖鞋,記得除夕過年前一天回家上班都是穿的涼拖鞋。今天回憶什麼,還是回憶市場常見的,今天的主題就是豬肉。
八九十年代的社會,大部分人還不算富裕,尤其在農村,人們隻求吃飽,不奢望其它的,一頓三餐能吃上白麵、米飯,就已經很知足了,節假日如果偶爾有一頓豬肉吃,那味道簡直太香了,毫不誇張地說,一個人能吃掉一盆紅燒肉,一般隻有過年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待遇,那時候的豬肉真好吃,肉爛味香,反觀現在的豬肉,腥味大、肉質柴,口感一點也不好,有人說生活質量提高了,山珍海味都嘗過,自然也就不稀罕豬肉了,還有口味也會喂叼,其實這樣理解也沒問題,但是最主要的一點沒說對,那就是豬肉是批量養殖,吃飼料長大,還要注射各種藥物,試問這樣的豬肉能好吃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豬肉吃著不如以前香了。尤其是70、80後以前出生的人,感觸可能更強烈。小時候的豬肉一下鍋,滋滋冒油、噴香撲鼻。誰家吃了一頓豬肉,隔壁都能聞得到。兒時豬肉的味道大家還能記得嗎?與現在的飼料豬肉相比,簡直不可一比。
現在科技發達,不僅能天天吃到肉,而且還搭配著食譜做各種各樣的肉吃,燒烤煎炸樣樣俱到,但還是覺得越吃越沒意思。總是忘不了八九十年代的肉味,那時候沒有物流,也沒有送貨上門,隔三差五,會有商販騎著自行車繞村一周販賣,但不是農忙請客季節,一般也不會有預算買豬肉吃,平時想吃一頓肉,顯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那時候的肉總是那麼香,那種吃肉的感覺總是讓人忘不了,到如今隻能成為回憶,連做夢都想穿越回去,再嘗嘗當年的美味。
八零後們都知道,那時候幾乎不存在買肉的說法,大家為了脫貧致富,幾乎家家都有自己養的豬。由於家庭大,子女多,養了一年的豬都要留一頭好的,到了年前就宰一頭留著家裡吃。
現在的快速飼養方法和自家養的豬幾乎沒可比性,那時都是由著豬的性子自己長大,愛怎麼長就怎麼長,用句現在的話叫散養的豬,吃起來感覺自然不一樣。米雲記憶中一直到大學畢業,米雲家從來沒有斷過養家豬,從米雲幾歲起,就養豬,雖然隻有兩三頭,會留一頭豬自家吃。甚至還有好幾年養了一頭母豬,每次都能下十幾個小豬崽。
儘管現在買更高級的豬肉,也找不到小時候吃肉的感覺了,不管黑豬還是野豬,味道吃起來都沒那麼香了,一道菜完全靠無數佐料撐起來。
以前養一頭家豬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喂的全都是糧食作物,像稻糠、花生渣子、刷鍋水以及剩菜剩飯等全都拿來喂豬,甚至有時還給豬加頓餐,喂上一些蘿卜、紅薯秧子、菜葉之類的東西,好菜好飯還有水果吃,豬吃的好,自然肉就長得好,一頭豬能長到300多斤,不像現在的豬,隻要長得快就行,追求數量卻不注重質量。
像蛋、奶、肉等,好像一切東西的質量都在下滑,每天吃的都是些抗生素與生長激素催化出來的肉質,現在吃肉再也吃不出以前的香味,那種豬肉的味道,充斥著八九十年代一代人的記憶,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就把這種美好的回憶藏在心底吧,再用石頭壓牢固,好懷念那個時候的原生態食物。
隨著在外地打工時間越來越久,對於吃豬肉的感覺是越來越沒有肉的味道了。外頭的豬肉吃不出肉的味道,每當此時總是懷念小時候吃過的豬肉。米雲一般都是在老家帶肉到廣省這邊,每年都帶上幾十斤接近百斤的樣子。市場的新鮮五花肉偶爾買一兩次吃。
在農村長大的朋友應該都有過幫父母去山裡打豬草的經曆。背一個竹籮,從小溪邊打水辣椒草,在山裡打麻葉草、折耳根、還有各種嫩的藤。在年底屠宰豬的時候,還要用燒紙包著瘦肉在柴火灰裡悶熟了吃,味道特彆的香。用新鮮的肉炒的菜,菜都粘上了肉的味道特彆的好吃,特彆是肉湯,能回憶其中的美味,卻感覺詞窮無法描述它的真實味道。
農村裡麵每當屠宰的豬肉留夠過年的新鮮肉後,都會進行臘肉的醃製。臘肉比起現在的飼料豬醃製的臘肉,瘦臘肉在味道與口感上都要好吃很多。現在的臘肉吃起來有一種啃木皮的感覺。以前那些肥的臘肉很肥,吃起來油鼓鼓的。現在的飼料豬出來的肥臘肉吃起來沒有油膩的感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種口味的差異,其實就是喂養方式的不同引起,導致肉質與口感的不同。傳統用草料喂的豬,豬食是經過柴火將多種草料煮熟後再添加部分糠進行喂養的;現在養豬場用飼料拌水或者直接倒入乾飼料,讓豬自由采食。導致兩種喂養的豬達到相同重量的生長時間長短不一,影響了肉質。
用傳統草料喂出來的豬需要一年半至兩年的生長時間才能達到101novel.com0斤以上。各個季節使用的草料也不相同,春季吃的是菜園裡的蘿卜、蘿卜葉、剛出生的野草等;夏天以野外的各種可食用野草為主,如芭蕉葉、折耳根等;秋天喂的是紅薯藤、紅薯、老南瓜以及野外還帶青色的草料;冬天吃的是乾紅薯藤等曬乾的草料為食。在所有草料進行喂豬前,都會用灶房裡的大鍋將草料進行煮熟,煮熟後會添加少許食鹽,冬天相對其它時間添加的糠要多些。
豬吃各種不同的草料,吸收了不同的營養物質,其生長相對緩慢,骨骼也能發育完善。肉的口味與口感都比較好,營養更具有價值。
養豬場使用飼料喂出來的豬最多半年就可以達到101novel.com0斤左右。豬從進場到出欄一直食用的都是同一種飼料。飼料是按豬生長所需要營養進行配製的,隻要能長大就好。
在喂養的過程中,都是乾食倒入食槽,渴了就自己去自動飲水的管子邊上喝水。飼料中沒有更多其它的營養物質就連豬都有可能缺鈣。
現在豬肉市場95以上都是用飼料喂大的豬肉,而真正用傳統方式喂養出來在市場上銷售的基本沒有。剩下的5屬於散養的豬肉,肉質相對飼料豬要好,隻是價格要貴很多。真正傳統的養豬除了自己家老人準備給兒女養著過年吃的,市場上麵基本沒有出售。
造成傳統養豬方式的棄用,主要在於出欄時間長、經濟效益低、燒火煮豬食麻煩,並且隨著養豬場的發展,豬肉的購買更加方便,所以養的人就越來越少。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回憶起了兒時吃過的豬肉,也在尋找可以買到那種豬肉味道的地方。
米雲記得農村的八九十年代幾乎家家都養豬,而且喂養差不多一年才殺豬,多餘的豬可以賣錢。
喂豬用的都是稻穀糧食,玉米麵,高粱麵,壓榨花生油後的花生皮,還有去山裡,地裡拔草喂,不管北方還是南方,都是傳統養豬方式,幾千年就是這樣養豬,用稻糠和麥糠粗糧加雜草養豬。再有就是刷鍋水,也就是泔水,兌著紅薯和玉米麵之類的喂豬。
那個時候的豬肉真的香,吃不了,就用鹽巴放甕裡醃起來,俗稱醃豬肉,一年也壞不了,能吃一對年,接上殺年豬。那個年代沒冰箱沒辦法,現在有冰箱了,也醃製臘肉。米雲家至今都是每年灌香腸和醃製臘肉臘腸臘魚等各種食物。
在南北方的農村,過年都還流行殺豬菜,內臟、肥肉都是搶手貨,那時肚子裡油水少,人人都渴望吃點豬肉,豬肉能製成很多美食,燉白菜、炸肉丸子、清炒、紅燒、汆丸子、曬臘肉、灌臘腸,在我們老家,沒有臘味就好像沒有過年,臘味既能自己吃,還能招待親朋好友,那時候買豬肉,基本不去超市,都是去屠宰戶家裡,每次殺豬前,小孩子更要圍觀,圖個熱鬨。
八十年代的豬吃什麼?想必隻有老年人知道,很多年輕人沒見過,聽老人講過,自家飼養的豬肉,主要吃野菜、菜幫子、豆腐渣、酒糟、玉米麵和泔水,農村養豬也是圈著養,讓豬吃了睡,睡了吃,那樣才能長肉。
自家養的豬肉,簡稱為“隔年豬”,也就是第一年喂養,第二年宰殺,那時候條件差,能長到一百多斤,就算成年了,再看看現在的豬吃什麼?一輩子全吃豬飼料,而且飼料裡麵,還添加了亂七八糟的化工品,維生素、氨基酸、微量元、防黴素等,而且還要注射各種藥物,抗生素、抗病、抗蟲等,導致了豬肉很難吃。
有的人說了,隻有從源頭改良,豬肉才能好吃,難道養殖戶就不能像從前那樣喂養嗎?喂食蔬菜、糧食、豆腐渣等,彆讓“飼料豬”流入屠宰場,其實您這樣想就錯了,養殖戶不是慈善家,人家搞養殖也是為了賺錢,隻有這樣喂食,豬肉才長膘快、出欄快,回本也快。
不是喂不了蔬菜糧食,而是不能喂,因為那樣豬肉長得慢,回本慢,反正自己又不吃,隻要能快速回本就行,猛喂飼料,狂打藥物,把豬的生長空間縮小,就是讓它睡了吃,吃了睡。
原來的農村,流行劁豬匠,把小公豬的睾丸,和小母豬的子宮割掉,為的就是讓小豬聽話,避免成年期發情,光搗亂不長肉,現在養殖場的技術很高,完全不用劁豬,而且改用藥物注射,這樣雖然效率快,但是豬肉非常難吃,雖然藥物可以抑製發情,但是也影響了豬肉品質,很多人反映買回家的豬肉腥,其實跟豬注射藥物,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漏打絕育針,或者豬對藥物有抗體,那肯定又腥又騷,任憑你技術再高,也是百搭,恨不得連鍋一起扔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