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缽子菜和火鍋_80後的回憶錄_思兔 
思兔 > 都市言情 > 80後的回憶錄 > 第169章 缽子菜和火鍋

第169章 缽子菜和火鍋(1 / 2)

在八九十年代吃火鍋還可能是個稀奇事,不知道小時候吃的北京銅火鍋算不算火鍋,米雲已經不記得當時吃的什麼菜,應該在米雲八歲以前的事,隻有小姑媽家有這種北京銅火鍋,過年走親戚的時候吃的,當時隻記得高高的銅煙囪,當時吃的是不是火鍋菜都沒有印象,可能隻是用來燉葷菜吃,那時候的酒精爐子也沒有推廣,很多時候都是直接用斧頭劈木材用鐵鍋和陶瓷缽子燉菜,缽子菜到現在都還有,成了米雲家鄉的特色菜,隻要加熱就能吃,還可以下青菜。

米雲高中時代,每月都還和同學組團去吃缽子菜改善生活,一份8到12元不等,兩三人吃,還有一份青菜送,米飯隨便吃,有排骨,雞魚鴨狗肉等缽子菜。吃缽子菜就是和同學們建立友誼的時候,不是很好的同學也不可能一起去分攤共享缽子菜,米雲記得高中三年應該和近二十個同學共同有去小菜館吃缽子菜,儘管那個時候選擇的飯館可能沒那麼衛生,在狹窄的小巷子裡,黑暗的光線下,吃著廉價又熱氣騰騰的缽子菜。

米雲每章節都想寫兩個主題,其實一章節一個主題也足以,但打字太慢了,米雲也沒多少時間用來回憶和打字,所以更多的是引用彆人的資料,然後全程文字修改和校準,節省了不少打字時間,米雲有太多事情要處理,還不能完全靜下心來用來創作作品,現階段更多的是考慮生存和吃飯問題,停不下時間來,雖然有太多回憶和場景描寫,也隻能留待以後慢慢去補充穿插和完善了,現實生活還是第一位的,米雲隻能保證,隻要有時間,就多打幾個字。

本章節主要回憶的還是小時候在家鄉吃過的美食,缽子菜和火鍋,幾十年前吃,幾十年後還是在吃,隻不過吃的人不同,吃的心態也不同於之前,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寫,希望米雲有一天能閒下來,可以靜下心來多寫點,眼下的近兩年基本上算是米雲近四十年中最黑暗的時刻,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向生活現實低頭做妥協,米雲會樂觀積極的堅持下去,順了三十多年,不可能被一兩年的困難嚇倒,米雲擁有一個完美的童年時光,基本上可以治愈很多的憂傷,麵對現實的困境,沒有那麼不堪一擊。

先回憶銅火鍋,老實說幾十年來,米雲吃過的次數有限,記憶也不多,吃的時候還是幾歲的時候,也隻吃過一家有那種北京銅火鍋的餐具,隻有一點模糊的記憶了,老北京銅火鍋要燒炭的這種。開始點火的時候,煙很大,經常要到院子或胡同裡去弄。生火開始的時候,上麵還會套一個報紙做的小煙囪。現在都有這種金屬的拔火帽了,就不用報紙湊合了。

那時候,火鍋吃法還沒“南北合流”,涮的內容很簡單羊肉、大白菜、粉絲、凍豆腐。沒有毛肚、鴨血、海帶結,而且是不辣的。

醬料是用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放一起和的調料。

老北京火鍋有著悠久的曆史,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曆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鬥”,即為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禦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

清水鍋底,木炭加熱,紫銅鍋具是傳統北方火鍋的三大特征。與川渝口味的麻辣紅油火鍋不同,也與東北的亂燉火鍋相異。正宗的北方口味火鍋是以老北京的清水涮鍋為代表的紫銅火鍋。

老北京的火鍋湯底就是白水,裡麵加一點蔥、薑、海米、香料,沒有添加油脂,這樣的湯底幾乎沒有熱量。

清朝乾嘉以後,京師乃各地流行吃涮羊肉,與乾隆時期禦膳有關。清朝初年,涮羊肉已經列入宮廷菜肴,而尤其以乾隆五十年和嘉慶元年兩次千叟宴,主要菜品則是火鍋,而在其他大型宴會上,火鍋也是必不可少的菜品之一。來自全國各地的平民、官員,在從千叟宴回鄉後,必然會稱讚在千叟宴上皇帝所賞賜的吃食,而火鍋也因此流行起來,清宮中飲食火鍋的習俗也由宮廷影響到官府以及民間。

在全國範圍內,火鍋這一飲食形式也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域特色鮮明的火鍋如北派火鍋、廣幫火鍋、貴州酸湯火鍋、雲南野山菌火鍋等。

相較而言,重慶火鍋進入大眾視野的時間甚至顯得稍晚一些,但是就火鍋的符號化程度及其在群體身份認同中的重要性而言,重慶火鍋卻在全國各色火鍋中一枝獨秀。區彆於其它火鍋的物質性特征,會同重慶人賦予火鍋的地方文化意義,乃至與重慶其它的地方文化內容一起構成相互依賴的文化係統,這個係統界定了其內部成員區彆於他人的身份。北派火鍋以北京的“涮羊肉火鍋”和東北滿族的“酸菜白肉火鍋”為代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涮羊肉火鍋”顧名思義以羊肉為主要食材,羊肉挑選講究,一般都采用內蒙古集寧草原上當年或兩年內育肥的短尾綿羊肉,為保證質量還要求是閹割過的公羊。北派火鍋區域,吃火鍋多稱“涮”,如“涮羊肉”,廣幫火鍋則稱為“打邊爐”,重慶人吃火鍋多稱“燙火鍋”。

從吃相來看,重慶人無論男女老幼,在火鍋桌邊的放浪形骸、豪爽氣派也是聞名全國。這些區彆體現了重慶人在“飲食樂趣”上與他者的不同,重慶人也通過食物、飲食行為的差異性表述了自我,強調了自我群體的性格特點、審美取向等文化價值特點。

不少老人無比懷念的回憶著早年在河岸邊,壘幾塊鵝卵石支起砂鍋,幾個人或蹲或坐圍在一起燙毛肚、魚肉。那是多麼簡單但味道卻是無比美好”。還有人回憶著在食物匱乏的年代“在鍋中加兩瓢水,放一勺鹽,等其燒沸燙白菜就著豆瓣吃,就算是燙火鍋‘打牙祭’了。

到過年的時候,分到點肉,還是回家做火鍋,一家十幾口都能吃到點肉味,那就是最大的幸福。”到了現在,物質財富充裕了,食材也豐富多樣,人們燙火鍋就進入到追求“味道好,有品位”的時代了。

飲食在宮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之間的流轉,也使得相對下層的階層去效仿上一階層的飲食風尚,士大夫階層向往宮廷飲食,平民階層亦是如此,飲食作為不同階層的一種攀比形式,競奢和獵奇的飲食之風也互相伴隨而生。

對於北京人來說,食物既是滿足口腹之需的生活必需,也寄托著老北京人的生活記憶與濃濃鄉情。北京不僅有著名的“八大樓”、“八大居”、“四大順”,都一處的燒麥,六必居的醬菜,烤肉季的烤羊肉,天福號的醬肘子,便宜坊的燜爐烤鴨,全聚德的掛爐烤鴨都是響亮的北京美食招牌。

而對於眾多普通百姓來說,豆汁兒、膠圈、炒肝、鹵煮、炸醬麵是重要的生活寄托。老北京人非常注重飲食,對於食物的做法與吃法的講究也異常精細。作為北京城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北京飲食文化也成為京派電視劇中著重展示的內容。

北京食風是多元飲食文化交融結合的成果,以某些菜品為例,如烤肉、涮火鍋則主要來自於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餑餑、白煮肉則來自於滿族傳統的習俗規定,另外還有山東醬肘子、安徽臭豆腐、江南蘇造肉等都展現了各地的飲食特色。

銅鍋,肯定很多朋友想知道,為什麼是銅鍋涮肉,而不是鐵鍋、鋁鍋。首先,銅鍋導熱快啊,難道你想滿桌子人圍坐在一起半小時,尷尬而友好的等待開鍋?其次,銅鍋經過特殊設計,讓炭火更加耐燒。想想吃著吃著火滅了也是挺掃興吧。目前市麵上能見到的基本是紅銅和黃銅鍋子這兩種。

正宗的老北京涮肉的鍋底講究“清湯”,這個清湯其實是有兩種說法。一是鍋底隻有清水,放幾片生薑幾段大蔥。升級版則是放些口蘑、枸杞和海米,再放其他邊都是瞎來!

從來沒有什麼鴛鴦鍋、麻辣鍋和高湯鍋!首先是人家更懂羊肉的真諦,再一個就是信仰,在清真餐館你絕對吃不到假羊肉!而且清真在宰殺羊的時候,血早就放乾淨了,怎麼可能還有血沫子。

涮羊肉的小料說實在,沒什麼正宗不正宗之說,符合自己口味的才是最好吃的,但是這也不是讓你胡來的理由。

基礎版芝麻醬(分生熟,基本都是二八醬,兩分花生醬,八分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

升級版醋、醬油、現炸辣椒油、鹵蝦油、香油、蔥末(蔥白為佳)、香菜末和分開上桌,自行搭配。關於到底有沒有黃酒,一直很有爭議。

有人認為黃酒為酒,清真館子裡不可能有。還有種說法是,紹興黃酒為調料,不是酒。孰是孰非也無從考證。

老北京涮肉雖然是很有儀式感的東西,但是涮品其實很簡單。除了鮮羊肉,也就還有百葉、白菜、粉絲、酸菜和粉絲。配以糖醋蒜、芝麻燒餅和雜麵,都是相當接地氣兒的東西,但是也就是這些接地氣兒的東西做出了最煙火氣的味道。

吃之前要先涮幾片羊尾油,肥肥鍋兒,這樣涮出來的羊肉,油潤鮮嫩不發柴。先肉後菜,夾起一片肉在鍋中來來回回涮幾次,略帶粉嫩時口感最佳。

涮好的肉要瀝乾水分,取少許小料淋在肉上,這樣可以保證小料從頭到尾口味如一,不會因為把肉放到小料中蘸取,湯水衝淡小料的濃稠。

肉吃得差不多了,就可以下菜了,酸菜首當其衝,為了去膩,來點大白菜為了清口,再來些凍豆腐,吸足湯汁的凍豆腐實在太過癮,最後再涮粉絲,那叫一個順滑,最後的最後,盛上一碗湯,配上剛出鍋的芝麻燒餅,圓滿。

聊完火鍋係列,再聊聊米雲家鄉的類似火鍋的湖南缽子菜,又稱燉缽爐子菜、燉缽菜,是湖南省傳統的名菜,屬於湘菜係。它與北方的涮鍋、四川火鍋、砂鍋同出一脈,共同特點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缽子菜烹飪方式強調的是久煮入味,暖人脾胃,圍坐而食,暖人心扉,給人們帶來獨特的飲食體驗。

缽子雞是其中的代表,講究一個“熱”字,崇尚土缽子的常德菜,有“一熱過三鮮”的說法。這道缽子雞非常適合秋冬季節食用,暖暖的雞湯一碗下肚渾身暖和,兩碗下肚不穿秋褲。

它沿用了古老的烹飪方式,保持食物的色、香、味,在缽子裡沸騰著,不高不低的絕妙溫度讓雞肉的鮮美完全散發出來,肉質緊實、富有彈性、嚼勁十足,越煮越入味,肉質依舊鮮嫩不柴,給人帶來驚喜。

湖南缽子菜的獨特韻味和製作工藝,體現了湖南人民對美食的熱愛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這種烹飪方式不僅是一種飲食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團聚的歡樂。

缽子菜屬於湘菜係。其實,這種烹飪方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及至今日,無論早晚,常德人的餐桌上都必不可少,這就是缽子菜。

常德民謠曰“不願朝中為附馬,隻要燉缽爐子咕咕嘎”,常德人喜歡用缽子這個廚具做燉煮的菜式,是中國傳統鼎食文化的遺風。

燉缽菜常用的缽子是常德地區產的土缽、砂鍋等土陶製品,和火鍋涮鍋用的金屬容器不大一樣;再者,火鍋食材多為生食需要食客涮煮食用,而缽子菜是將事先烹調好的菜肴裝入缽中,但此時的食材多為初熟,並未完全軟爛入味,隨著小火爐上桌,由食客們邊吃邊燉。常德人民圍桌吃飯,喜歡交流感情,一邊聊天,一邊聽著缽爐裡食材咕嘎嘎的作響,氣氛融洽佳肴美味,食欲自然大增。

缽子菜越燉越香,越燉越入味,吃在嘴裡的口感勁道黏唇,滿口餘香,和灶台上長時間燜燉的綿爛口感大不一樣。特彆是等燉缽沸騰後,下點新鮮蔬菜,那味道絕了,鮮美又爽口。常德缽子菜就有這種魔力,好似什麼食材入了燉缽,味道都能鮮美幾分。

到了常德,要是沒有吃到缽子菜就等於沒有吃到常德的地道美食。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曆史痕跡。

不願朝中為駙馬,隻要燉缽爐子咕咕嘎。這是常德最經典的民謠,民謠裡的燉缽,就是湖南省非遺之一的常德缽子菜。

缽子菜顧名思義,就是燉在缽子裡的菜,它屬於湖南常德最原生態的菜式。表麵看,其產生的背後緣由,與當地人喜吃“燙食”的習慣有關。然而,細究之下,這種缽子菜的產生,其背後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

缽缽菜之所以能成為非遺,與它的曆史底蘊深厚有關,它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而且,它的被流傳,最早的源頭還能追溯到一個神秘唐代狀元身上。

典故傳說中的狀元,是個在常德人嘴裡經常出現的人物,然而,因為太過神秘,至今無人確定,這位狀元究竟姓甚名誰。

相傳,這位才子文采卓越,長得一表人才,但他有個不好的毛病“貪吃”,具體有多貪吃?當時的人們評價他是“唯有好吃如命”。



最新小说: 潛龍在淵二十年,開局陸地神仙 原神多托雷是我老師 開局SSS天賦:把校花做成傀偶 雙人方塊求生,性感蘿莉終成嬌妻 我在原始部落混的風生水起 我嘞個驚天霹靂玄學真千金 八零,首長不追了,帶崽離婚真香 快穿:惡人終入病嬌懷 小師妹修仙第一舔?她百倍返利! 八零滬市:和冷麵軍爺的風月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