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兵貴神速,遼軍未能在宋軍到達之前穿過白馬嶺這在戰術上就失了先手,當遼軍前鋒抵達白馬嶺之下時他們看到的是大河對麵已經嚴陣以待的宋軍。這些遼國人沒敢輕舉妄動,他們也在河對岸紮下陣腳並等待後麵的大軍主力前來會戰。很快,遼國南府宰相耶律沙以及遼國南府樞密副使耶律抹之、冀王耶律敵烈三位大佬率領數萬遼軍鐵騎以塵土蔽日之勢也趕到了大河之畔。
對於突然出現在大河對麵且軍陣已成的宋軍,遼軍的三位大佬在是否立即向宋軍開戰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主帥耶律沙主張等待後麵的耶律斜軫所部到來之後再集結全軍向郭進所部開戰,但耶律抹之以及耶律敵烈則主張立即開戰。在他們二人看來,耶律沙就是個膽小鬼,遼國幾十年來一直對中原王朝的軍隊呈碾壓之勢,儘管如今的宋軍在戰鬥力上遠超之前中原王朝的軍隊,但對遼軍來說這不過是己方多死一點人而已,但最後獲勝的肯定還是所向無敵的遼國鐵騎。
二比一!儘管耶律沙是主帥,但耶律敵烈可是皇室親王且又是大軍的監軍,耶律抹之則是貴為遼國南府樞密副使,此二人在地位上都不輸於耶律沙,爭執的最後結果就是耶律敵烈和耶律抹之獲勝。在麵如悍匪的猛夫耶律敵烈眼裡,宋軍怎麼可能是縱橫無敵的遼國鐵騎的對手?遼國大軍這麼多年以來何曾懼怕過漢人的軍隊?既然憑借本部人馬就可以搞定郭進所部,那為何要將這份功勞分給耶律斜軫一半?
於是乎,耶律敵烈不顧主帥耶律沙的強烈反對,他打出自己專屬的青色王旗以親王之尊帶領自己的兒子耶律哇哥以及所部兵馬向對岸的宋軍突然就衝殺了過去。親王加監軍大人已經帶頭親自衝鋒了,耶律沙見此情形隻得命大軍跟上一起衝鋒。
刹那間,白馬嶺的寂靜被打破了。數萬遼國騎兵拔出了自己的鋼刀,隨即萬馬奔騰。整個山穀就此地動山搖,遼國人叫囂著紛紛策馬躍入了初春時節的河水裡。
河對岸的郭進看著遼軍朝本方陣地衝過來並不急於做出應對。按照常理,作為防守的一方,郭進最佳的應對措施就是讓全軍的弓弩手列陣於河邊然後一頓狂風暴雨式的猛烈射殺,最後再率軍掩殺,可他沒有這樣做。這個以剛烈勇武而著稱的宋軍名將要以純粹的暴力與遼國人來一場公平的較量,他要讓遼國人輸得心服口服。
遼軍的前部衝入河中之後,後軍也隨即跟上,但有鑒於在河水裡衝鋒的速度明顯降低,遼軍的後續大軍一時間在河灘上滯留成堆。郭進瞅準時機,等到遼軍的前鋒部人馬衝殺到大河中央的時候,他突然下令讓全軍擂響戰鼓,同時命令宋軍的鐵騎向對麵的遼軍迎頭衝殺了過去!
鼓聲隆隆,號角齊鳴,郭進手下的士兵詮釋了何為聞鼓則忘死,他們也抽出了自己的戰刀一往無前地以必死的決心和勇氣向對麵的遼軍策馬衝鋒。遼國人怎麼也沒想到宋軍竟然敢於跟他們以硬碰硬,更沒有想到宋軍會在他們剛剛到達河中央的時候就向他們發起了反衝鋒。就在遼國人開始陷入慌亂的時候,此前一直在他們對麵顯得極其安靜的宋軍鐵騎已經舉刀衝到了他們的身前。
萬馬嘶鳴,金戈相向,宋遼兩軍就此在山澗之中展開了一場空前慘烈的血戰!
兩軍一陣短兵相接之後,遼國人陡然震驚了,他們麵前的這些宋軍根本不是他們的前輩口中不堪一擊的中原漢人軍隊,而且這些人也比他們之前遇到的宋軍更加的勇武凶悍。遼國人戰前根本就沒有這份心理準備,他們以為這次戰鬥會是一場砍瓜切菜式的大屠殺,等到他們意識到自己所麵對的是一支勇氣和戰鬥力都絕不在他們之下的勁敵時,由耶律敵烈率領的遼軍前軍已經被迅雷而至的宋軍砍殺殆儘。還沒等他們緩過神來,郭進又下令宋軍開始從兩翼向遼軍包抄卷擊而來。
郭進這架勢壓根就沒想過要給在漢人麵前飛揚跋扈了近一個世紀的契丹人留任何活路,而這些契丹武士們也沒想到戰端剛一開啟就會被宋軍的雷霆一擊給壓得幾乎沒法喘息,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他們遲早得全軍覆沒。在這生死存亡之際,遼軍的戰鬥力和求生欲被猛然喚醒,主帥耶律沙、冀王耶律敵烈以及耶律抹之都親自提刀在激烈的陣仗中往來衝殺。
儘管血脈蘇醒的遼軍開始以最高的鬥誌進行拚死力戰,但他們的對手此時已經戰酣了。麵對近百年裡幾乎縱橫天下無敵手的遼國鐵騎,宋軍將士根本就無所畏懼,因為他們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一手調教出來的軍隊,因為他們的主帥是郭進,因為他們是自開國之日起就幾乎未嘗敗績的大宋帝國的開國之師。
在宋軍近乎於狂暴的進攻之下,本來就因為急著要渡河的遼軍此時已經毫無陣型可言,他們完全就是一群亂兵,耶律沙和耶律敵烈這等超級大魚更是被困在亂軍之中進無可進同時也退無可退。遼軍到了這個時候在氣勢上已經徹底敗了,他們的前鋒被堵在河中無法前進半步,他們的兩翼正在經受宋軍鐵騎的蹂躪,而已經趁勢登岸的宋軍又在他們的身後斷了他們的退路,遼軍此時已是四麵被圍之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在兩軍慘烈地廝殺中,開場就處於下風的遼軍死傷慘重,而隨著戰局的持續惡化,令他們感到無比絕望和震恐的消息相繼在軍中傳開貴為遼國皇叔的冀王耶律敵烈被宋軍當場陣斬!耶律敵烈的兒子耶律哇哥被宋軍斬殺於馬下!遼軍主帥耶律沙的兒子耶律德琳戰死於陣中!遼國“突呂不部”節度使都敏戰死!直屬遼國皇帝禦營五軍之一的“黃皮室”主將唐筈慘死於宋軍鐵蹄之下!
自此,遼軍五員大將被宋軍當場斬殺!
敗亡的恐懼和陰影籠罩著整個遼軍,但被宋軍緊緊圍困的他們卻無計可施,郭進這一次鐵了心要將這些遼國人殺個片甲不留。遼軍主帥耶律沙深陷亂軍之中喪失了對大軍的掌控權,他的兒子死在了宋軍的刀下,冀王耶律敵烈也死了,國仇家恨他現在都有了,可他現在有心殺敵卻無力回天,死亡隨時都有可能會降臨在他的頭上。
就在這個生死關頭,耶律沙以及身陷絕境的遼軍終於等來了他們的大救星——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部趕到了戰場。
眼前所看到的這一幕讓耶律斜軫驚呆了!他本以為耶律沙的這一路遼軍會走得暢通無阻,可誰知道有個凶神惡煞竟然就在這兒等著他們。麵對已經殺紅了眼且勢頭已呈不可遏製之勢的宋軍,耶律斜軫保持了足夠的冷靜和理智,他命令全軍列陣於戰場之外,然後派出一支精銳之師從宋軍的包圍圈中打開了一個缺口從而為耶律沙所部打通了一條逃生的通道。
耶律沙率領自己的殘兵敗將沒命地向北逃竄,殺得興起的宋軍立馬開始追擊,然而耶律斜軫迅速命令所部的所有弓弩手排成密集的陣勢向宋軍萬箭齊發,宋軍的攻勢也就此受阻。不過,耶律斜軫也僅是如此,他所擺出的完全就是一副防守的姿態,看樣子他沒有絲毫想要給耶律沙複仇的意思。
麵對戰場上突然出現的這一支生力軍,郭進沒有頭腦發熱地選擇死磕,耶律斜軫的謹慎讓他無法摸清對方的虛實,而耶律斜軫也通過自己的按兵不動清楚地向郭進表明了自己的意圖我們現在被你們揍了,我們很疼很難過,現在隻想回家找媽哭鼻子。你們宋朝人最好也彆趕儘殺絕,否則我們就隻能跟你們拚個魚死網破。
待到耶律沙的殘部全部逃出戰場,耶律斜軫也隨即下令所部交替掩護緩緩撤軍,宋遼雙方心照不宣地就此各自罷兵而歸。
宋遼白馬嶺之戰就此結束,此戰宋軍不但陣斬遼國五員大將,另外還讓遼國人在戰場上扔下了一萬多具屍體。更重要的是,這一戰徹底將遼國人驕狂的心氣給打沒了,耶律敵烈等五位大將的橫死戰場更是讓遼國人軍心動蕩且朝野震恐。這一戰讓遼國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宋軍的戰力,直到後來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之時,遼國也沒有再派出一兵一卒前來找宋軍清算白馬嶺之戰的血債,當耶律沙以及耶律斜軫再次出現在曆史的文獻記錄中已經是數月之後宋軍攻擊幽州之時。
在《遼史·耶律沙傳》裡說耶律沙在兵敗白馬嶺之後試圖再次領軍救援太原,但因為北漢的駙馬都尉盧俊跑來告訴他太原已經淪陷才就此作罷。這顯然是在扯淡,要知道劉繼元是在白馬嶺之戰結束將近兩個月之後才向趙光義投降,那麼這兩個月的時間耶律沙在乾什麼?不用多說,他在舔他的傷口,他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試圖發兵救援北漢。
白馬嶺之戰的輝煌戰果讓郭進名震天下,同時也太原城下的宋軍以及在鎮州的宋朝親征大軍一時間軍心大振。對宋軍而言這是一劑強心針,這給了他們攻下太原甚至是在今後打敗遼國的巨大信心,反觀遼國人則是被打出了心理陰影以至於他們後來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宋軍蹂躪北漢的都城直至北漢滅亡。此戰堪稱郭進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但事情也到此為止,一個月後,已經親赴太原督戰的趙光義接到了石嶺關監軍田欽祚的奏報石嶺關都部署郭進因病暴死於軍中。
趙光義大驚,他悲痛良久不發一言,值此大戰之際損失一員虎將著實令他痛惜。他追贈郭進為安國軍節度使並派自己的近侍太監前去為郭進發喪,然而,這位曾經讓自己的哥哥也暴死於皇宮的太宗陛下此時卻不知道郭進之死其實另有隱情,這背後的凶手就是石嶺關的宋軍監軍田欽祚。
關於田欽祚這個人,我們之前就提到過,他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事就是潘美當年遠征南漢時,他曾在北方邊境的遂城以三千騎兵打退了遼軍六萬鐵騎的進犯。此舉可謂是英勇絕倫,但戰場上的英雄未必都是生活中的道德楷模,田欽祚在戰場之下的所作所為隻能用令人深惡痛絕來描述。
田欽祚,潁州汝陰人(今安徽阜陽),其父田令方在後漢時期官至虢州團練使。這並不是一個官階很高的武職,但田令方的色心和色膽卻比他的官階大太多了,他見府中伶人靖邊庭的妻子美若天仙便起了色心,於是就強行地據為己有,而這也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他這一死倒是讓他的兒子田欽祚得了一個烈士遺孤的“美名”,田欽祚就此去了京城成了一名宮廷侍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此後,田欽祚作為禁軍中的一員隨柴榮的親征大軍先後南下征討南唐再又北上收取被遼國占據的關南三州,進入宋朝後他更是南征北戰威風八麵滅亡後蜀時他是王全斌的北路大軍的先鋒都監,蜀中複叛時他更是衝鋒在前屢立戰功,開寶年間他跟隨何繼筠在石嶺關擊敗了遼軍,與遼軍鏖戰遂城時他三千打六萬,他也跟隨曹彬和李漢瓊一起平滅南唐,在洪洞縣他更是大敗北漢的第一驍將楊業。可以說,單從戰場上的表現來看,田欽祚是當時宋軍裡一等一的先鋒戰將,假以時日他甚至很有可能成為宋朝的一代名將。
可惜的是,此人的缺點也如同他彪炳的戰功一樣奪人雙目。此人性情陰險狡詐且睚眥必報,為人貪財好利且還特彆討厭讀書人,對於同行以及與自己平級的人他更是用鼻孔看人,因為他自認為自己的功績遠遠高於身邊人一等。在平滅後蜀時田欽祚就直接搞死了兩個同行——王繼濤和高彥暉,其手段也是相當的陰險和高明,事後他屁事沒有繼續升官發財。
至於郭進之死在曆史上則是個謎團。郭進是石嶺關的都部署,田欽祚是被趙光義戰前臨時派過去的監軍,因為在軍中私販軍糧且貪贓枉法,生性剛直的郭進對田欽祚數次當眾嗬斥謾罵。郭進是田欽祚的老前輩且戰功卓著,按理說田欽祚應該夾著尾巴做人,正如他之前在王全斌、曹彬和李漢瓊麵前那樣謙卑謹慎,但問題就出在這裡。上述三人不但資曆比他深且是他的長官,在這類人麵前他自然是小心做人,可對於郭進他卻不是這樣,原因就在於郭進雖然資曆老戰功高,但郭進此時跟他是平級,田欽祚對於這種人從來都不放在眼裡。正因如此,所以他才敢在石嶺關做監軍之時明目張膽地貪贓枉法,而郭進對他的嗬斥謾罵更是讓他怒火攻心。
作為監軍,田欽祚在石嶺關是沒人能夠壓他一頭的,於是有人直接將他在軍中的不法行為告到了趙光義那裡,趙光義派人前去查核此事,一番審訊之後田欽祚全部認罪。接下來就該是論罪懲處了吧?可趙光義的騷操作卻讓人大惑不解,他雖將田欽祚降職處分但仍保留其監軍之職讓他繼續協助郭進鎮守石嶺關。
俗話說,寧得罪君子,毋得罪小人。逃過一劫的田欽祚自然而然地把這筆賬記在了郭進頭上,於是他對郭進懷恨在心並伺機報複。在白馬嶺之戰結束後,田欽祚對郭進就不單是仇恨了,而是又多了個嫉妒。一個是陰險小人且劣跡斑斑,一個是剛直不阿且喜怒皆形於色,這二人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愈加不可調和,而這最終導致了郭進的死亡。
郭進到底是怎麼死的在曆史上至少有三個版本,分彆是因為被田欽祚誣陷而自縊身亡以證清白、中風暴亡、被田欽祚殺害。真相到底是哪一個已經成了一個曆史謎案,就如同趙匡胤之死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跟田欽祚脫不了乾係。在錢若水等人編撰的《太宗皇帝實錄》裡對於這件事是這樣描述的大將郭進有戰功,為欽祚所淩,進不能甘,遂自經死,事甚曖昧,時皆以為欽祚殺之,左右無敢言者。
郭進死的時候趙光義已經率軍來到了太原城下督戰,而他也真的聽信了田欽祚有關於郭進死因的奏報。直到兩年後的太平興國六年,有人終於將郭進之死的真相告訴給了趙光義,至於真相是什麼就隻有趙光義知道了。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這事的真相在正史裡麵沒有記載,在錢若水等人編修的《太宗皇帝實錄》裡麵也隻是一句讓人引發無限猜測的“為欽祚所淩”。
這裡就不得不佩服史官們的文筆之精妙了,試問到底是怎樣的“淩辱”竟會讓一個戰功卓著無懼生死的勇士選擇用自殺來以死抗爭呢?很遺憾,千年之後這成了一個埋藏在曆史的沙河裡永遠都無法解開的謎。
田欽祚最後得到的懲處是被貶為房州團練使,第二年趙光義還是氣不過,又將他貶到偏遠的柳州。在柳州這個濕冷之地,田欽祚因病上疏請求回北方療養,但趙光義還是不肯原諒他,隻是將他調回郢州擔任團練使。這人最後的結局是老病而死,可以說是死得很便宜了。
凡此種種皆不能贖清田欽祚逼死郭進的罪惡,所謂惡人有惡報這句話在他身上並沒有得到淋漓儘致地體現。有才無德之人終究會成禍害,這是千古不變之真理。
惜哉,郭進!悲哉,郭進!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