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697年781年7月9日),字子儀,彆號郭令公、郭汾陽,華州鄭縣人,是唐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興之臣。其出身太原郭氏,為壽州刺史郭敬之之子。
郭子儀一生曆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凡六十餘年。他的主要功績包括
1平定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反叛。郭子儀率軍出單於府,收靜邊軍,斬殺叛將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岩,收複雲中、馬邑,打通東陘關,因功加封禦史大夫。
至德元年(756年),郭子儀與李光弼出井陘關,在九門大破蔡希德,南下攻打趙郡,生擒偽太守郭獻璆。後在嘉山列陣,大敗史思明軍,河北各郡紛紛斬殺史思明部守將,迎接郭子儀軍隊,河北就此平定。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率軍在京西香積寺以北與叛軍交戰,斬首六萬餘級,收複長安。休整三天後,繼續東征,又收複東都。河東、河西、河南三地郡邑都被平定,郭子儀因功被加司徒,封代國公。
2抵禦外族入侵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郭子儀在黃河之畔擊敗安軍,生擒叛將安守忠。
唐代宗時期,麵對吐蕃的入侵,郭子儀數次擊退吐蕃。仆固懷恩聯合吐蕃、回紇入侵時,郭子儀勸退回紇,穩定了唐朝的邊疆局勢。
郭子儀因功累遷至兵部尚書、司徒、太尉等職,爵至代國公,後又進位汾陽郡王。唐德宗李適朝尊郭子儀為“尚父”。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於家中病逝,壽享85歲,獲贈太師,諡號“忠武”,陪葬建陵,配享代宗李豫廟庭。
郭子儀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忠誠的品德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成為唐朝的中流砥柱,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後世所敬仰和讚譽。曆史上對他的評價極高,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他“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人欲而人不非之”。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契丹族,祖籍營州柳城,京兆萬年人。他是唐朝中期名將,與郭子儀並稱為“李郭”,也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將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出身及早期經曆
李光弼出身於“柳城李氏”,祖上為契丹貴族,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長,武後統治時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與朔方節度副使,冊封薊郡公;其母李氏為燕國公李楷固之女,才貌雙全,後冊封為韓國太夫人。
李光弼自幼嚴肅、堅毅,有雄才大略,擅長騎射,熟讀班固的《漢書》。開元年間,年少從軍擔任左衛左郎將,後曆經多職曆練,逐漸嶄露頭角,因擊破吐蕃與吐穀渾的戰功,進封為雲麾將軍。
2平叛戰功
常山、嘉山之戰天寶十五年(756年),經郭子儀舉薦,李光弼出任河東節度副使。他與郭子儀東出井陘,收複常山郡,善待降將史思義。後采用“以逸待勞”之策,以五百勁弩殺退史思明的兩萬兵馬。隨後又聯合郭子儀於九門西大敗史思明,收複槁城等十餘座縣城。六月,在嘉山之戰大勝叛將蔡希德、史思明和尹子奇,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四千,消息傳開,河北十餘郡重新歸順唐朝。
太原之戰至德二年(757年),叛將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率眾十餘萬攻打太原。當時李光弼曆經河北苦戰,麾下僅有不足一萬的士卒,但他否決築池固守的建議,親率士卒百姓於外城挖掘數十萬壕溝。他還采用挖地道、用拋石車、地道擒敵等策略,成功抵禦叛軍。最終大破敵軍,斬首七萬餘級,極大地鼓舞了唐軍士氣,為收複兩京奠定了基礎。
河陽之戰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兵分四路進攻汴州,李光弼讓汴滑節度使許叔冀堅守汴州十五日,自己則返回洛陽布置。許叔冀歸順敵將史思明後,敵軍兵鋒直指江淮地區。李光弼率部趕至洛陽,決定移軍河陽。在河陽之戰中,他指揮若定,讓部將李抱玉堅守南城,自己則鎮守中潬城,采用部將荔非元禮之策,擊潰敵將周摯的進攻。最終唐軍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八千人,俘獲二千馬匹,軍資器械不計其數,李光弼取得大勝。
鎮壓起義廣德元年(763年),他還平定了浙東袁晁起義,維持了東南的穩定。
3晚年及結局隨著戰功的不斷累積,宦官魚朝恩開始擔心李光弼功勞過大壓自己一頭,所以處處使絆子。李光弼自安史之亂開始一直戰鬥到結束,卻因郭子儀被棄用、來瑱被誣陷致死等事件,對宦官產生恐懼。安史之亂之後,李光弼退守徐州,不管唐代宗怎麼召見他、需要他,他都不敢前去麵見皇帝,這讓他在彆人看來有擁兵自重之嫌,他曾經的老部下也不再敬重他,最終他憂鬱生疾,於廣德二年(764年)病逝於徐州,終年五十七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李光弼足智多謀、治軍嚴謹,善於謀定而後動,以少勝多,戰功卓越,被《新唐書》評價為“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他為唐朝的穩定和複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其軍事才能和功績在曆史上得到了高度認可。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長源,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學者、政治家、謀臣、詩人。他是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祖籍遼東襄平,西魏時遷居京兆府。其一生主要經曆如下
1早年經曆
聰慧早顯李泌自幼便以聰慧過人聞名,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年僅六歲的他在朝廷廣招講論佛、道、儒三教之人到宮中辯論時被推薦入朝。麵對唐玄宗和燕國公張說的測試,他對出“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的下聯,得到玄宗賞識,被賜五匹錦緞。張九齡也對他的前途極為看好,與他交往密切,還稱他為“小友”。
才學廣博長大後,李泌對《易經》研究尤為精湛,經常漫遊於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思慕神仙的長生之術。天寶年間,他向玄宗上書《複明堂九鼎議》,論及時勢和治國之道,得以授詔翰林,供奉東宮,因此與太子李亨結為布衣之交。
2安史之亂期間的貢獻
輔佐肅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求訪賢士,李泌前來相助。肅宗欲任命他為右丞相,但他堅辭不受,隻願以賓客身份相隨。肅宗與他外出並馬而行,就寢對榻而眠,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