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謀劃策
任立元帥之議肅宗想讓建寧王李倓為兵馬元帥,李泌認為廣平王李豫是長子,將來要立為太子,若建寧王任元帥立下戰功,可能會引發皇位爭奪,建議讓廣平王任兵馬元帥,肅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平叛戰略規劃李泌提出了一套平叛策略,建議命李光弼駐守太原,出道井陘;郭子儀收複馮翊,進入河東,以牽製叛軍的四員大將,再命建寧王為範陽節度大使,北靠邊塞與李光弼形成犄角之勢,攻取範陽,使叛賊失去巢穴。但肅宗急欲收複長安,沒有完全采納他的建議。
3曆經四朝,多次外放與歸隱
遭人忌恨李泌因和肅宗親近,遭到崔圓、李輔國忌恨。兩京收複後,他便遠離朝堂,隱居衡山。在衡山期間,他潛心研究《中庸》等儒家經典,還曾將一根形狀如龍的鬆枝獻給肅宗。
代宗、德宗時期的起起落落唐代宗即位後,召李泌回宮,起初安排他居住蓬萊店書閣,後因權臣元載、常袞忌恨,他先後被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澧朗峽團練使、杭州刺史等職。唐德宗即位後,將他召回行宮,授官左散騎常侍。
4晚年拜相及貢獻
貞元三年(787年)拜相李泌在唐德宗時期最終拜相,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鄴縣侯。他提出屯田、複議府兵製等建議,增強了邊境軍事力量;還鑿山開路,解決了京城糧草問題;建議罷宣索,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
對外策略對外采取“聯弱製強”的方針,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製吐蕃,達成“貞元之盟”,使邊陲安定,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時期唐朝的穩定。
李泌博涉經史,精究《易象》,善屬文,尤工詩。著有《明心論》《養和篇》等,有《李泌集》101novel.com卷行於世,但已佚失。《全唐詩》收其詩5首,《全唐文》存文2篇,《唐文拾遺》存文1篇。他曆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多次化解朝廷內部和外部的危機,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唐肅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是唐朝第八位皇帝。以下是關於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1早年經曆
身世背景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生母為元獻皇後楊氏。出生前,父親李隆基正與太平公主爭鬥,曾想讓母親楊氏墮胎,但最終作罷。他出生後被送到太子妃王氏(王皇後)身邊撫養,王皇後被廢後,他失去了這一重要庇護。
封王與立儲李亨兩歲時被封為陝王,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被封為忠王,改名李浚,後又兼領朔方大使、單於大都護。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因遙率諸將大破奚、契丹等部落的兵馬之功,加封司徒。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太子李瑛被廢殺,次年六月,李亨被立為皇太子,後改名李亨。
2太子生涯擔任太子期間,李亨麵臨諸多危機
韋堅之禍李亨妻子韋妃的哥哥韋堅與邊關將領皇甫惟明交往,被李林甫誣陷結謀擁立太子,唐玄宗將韋堅和皇甫惟明貶官,李亨為表清白,請求與韋妃分開,才未受波及。
柳積之禍李亨的良娣杜氏的父親杜有鄰被柳積誣告勾結太子謀反,李林甫借此大做文章,杜有鄰、柳積等人被杖殺,李亨廢除杜良娣為庶人,太子之位多次遭遇威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3馬嵬兵變與靈武稱帝
馬嵬兵變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唐玄宗逃奔至馬嵬驛,發生兵變,楊貴妃與兄長楊國忠被殺。李亨在此與玄宗分開,領兵北上。
靈武稱帝李亨抵達靈武後,裴冕、杜鴻漸等人上諫,請求李亨即位為天子,以安定國家。李亨起初拒絕,後經眾人多次上書,於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十二日在靈武登基稱帝,改元至德,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4平叛與統治
收複二京李亨即位後,致力於收複東京洛陽與西京長安。至德二年(757年),在回紇等勢力的援助下,唐軍先後收複長安、洛陽。
重用宦官李亨認為武將難相統屬,乾元元年(758年)九月,他詔令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共同討伐安慶緒,但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致使宦官勢力進一步擴大。
政治改製李亨執政期間,政治上改“三京”為“五都”體製,限製太上皇玄宗的權力;經濟上任用第五琦鹽鐵鑄錢使,實行榷鹽法和貨幣改革,緩解當時唐朝麵臨的財政危機。
5晚年與去世寶應元年(762年),李亨病重,命太子李豫監國,同年五月病逝於長生殿,終年五十二歲。寶應二年(763年)三月二十七日,李亨被安葬在建陵。
總的來說,李亨在安史之亂的動蕩局勢中即位,為平定叛亂、穩定唐朝局勢做出了一定貢獻,但他重用宦官等舉措也為唐朝後期的宦官專權埋下了隱患。他的一生充滿了波折和挑戰,是唐朝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皇帝。
喜歡答題從始皇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答題從始皇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