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談起這些,也確實很難讓人有愉快的心情。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實乃真言。
【而談起紅薯的推廣,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陳振龍。
他是誰?為什麼要說起他?——也許會有人有這樣的疑惑。
我們就來看看他到底是誰?他又和紅薯有什麼關係——】
被點名的陳振龍有些不可置信又有些高興地抬頭看向了天幕。
當時天女說到紅薯,他是很高興的。
當初他從外麵做生意時把這甘薯帶回來,想要推廣出去,但效果不佳。這下有了天女的背書,應該能夠簡單不少吧?
【陳振龍,約是嘉靖二十二年生人,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他上世業儒,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中秀才,後鄉試不第,加之厭倦科舉,後棄儒從商,移家於閩縣南台達道鋪,並隨眾商人赴呂宋島,即今菲律賓經商。
振龍見當地朱薯遍野,並了解到此薯耐旱、,生熟皆可食。在呂宋,他見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且高產、適應性強,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遂學習種植法,出資購買薯種,於明萬曆二十一年五月,密攜薯藤,不顧當時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避過出境檢查,經七晝夜航行回到福州,渡海帶回福州培植,一開始他是在自己住宅附近紗帽池邊隙地試種。】
陳振龍一開始還有些不確定,畢竟天下之大,有同名同姓之人也是正常的,隻是因為名字是和紅薯一起出現的,所以他也抱了一絲希望。
現在聽到後麵,他眼睛是越來越亮。
天幕說的,可不就是他嘛!
附近有些消息靈通的,又住得近的,也趕了過來。
“陳小子,這天女說的是你吧?那甘薯還有沒有啊?我也想種一點!”
此起彼伏的聲音籠罩了他,他隻是滿臉笑意,一一應下,並沒有一點因他們前後態度不同而產生什麼不好的情緒。
這是能活命的東西,他本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才從呂宋帶回來甘薯的,他又怎麼會不答應呢?
鄉親們想要種植,他隻會更高興。
隻是接下來的信息讓他收斂了笑意,和接到消息趕過來的官家人對上了視線。
【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陳振龍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從呂宋帶回來的朱薯,於是他促其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上書,申報呂宋的朱薯可以救荒。
金學曾也沒有敷衍了事,而是認真對待、應允進行試種,隻等收成後呈驗情況如何。
結果也很喜人,當年的試種很成功,金學曾聞訊也是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這紅薯的出現可以說解決了閩人缺糧問題。當時的閩人都很感激金學曾推廣朱薯之德,於是將朱薯改稱金薯,也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
陳振龍後代不忘其誌,一直走在推廣者紅薯的前列,慢慢的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成為華夏糧食作物的一個重要品種。
陳振龍,也因此被稱為“甘薯之父”。】
喜歡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