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心中並無把握,他擔心信中,塗澤民會把這事兒推到浙江或者廣東去,畢竟兩地還有市舶司的底子,做起這件事兒來自然方便許多。
沒有馬上拆信揭開心中的疑惑,魏廣德隻是把信收入懷中還是按照慣例先回後院看望母親和妻兒,換上常服後這才到了書房。
在忐忑的心情裡,魏廣德拆開書信,入眼兩段話就讓他頓時放下了心。
信中一開頭,塗澤民就表達了他支持魏廣德的理念,即“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的觀點。
有了這個思路打底,魏廣德當然就不擔心了。
而之後,塗澤民又詳細分析了福建的情況,大量引用原福建巡撫譚綸的看法,“閩人濱海而居者……大抵非為生於海則不得食”,如果“一切禁罷……衣食何所從出……何不相率而引為盜也”。
看來這個塗澤民不是個迂腐之人,懂的變通的道理。
實際上能在朝中為官的人,大抵都明白變通,隻是許多人把心思放到彆處,比如如何明目張膽的撈銀子,而少有把心用到處理政務上。
麵對大明各地發生的各種情況,大多都是選擇翻找前例進行處理,以為自己這麼做就是四平八穩,不會出差錯。
殊不知時代在變化,適合以往的政策在當今未必奏效,或者效果會大幅減小,直到將來會徹底失效。
不過魏廣德最關心大事,還是自己上次提到的在福建擇一良港嘗試開海貿的建議,隻是塗澤民信裡的答複卻讓魏廣德看的直皺眉。
塗澤民不反對擇一港口進行嘗試,但不認為開發試點就應該選擇良港,幾乎直接否掉了魏廣德想在泉州開海的想法。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或集團想要發展,就不能閉門造車。
與外界接觸,同他人交流技術心得,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也同樣是一個國家能始終強盛的必要因素。
實際上,古代多數王朝,都懂得與外邦進行往來。
西漢時期形成的絲綢之路、盛唐幻世下的多國遣唐使、宋朝設立市舶司來發展海外貿易、以及明王朝的鄭和下西洋,都一次又一次論證了這個道理。
據《淮南子》記載,秦皇嬴政統一天下後,便多次派人進軍嶺南之地,因為當地的“犀角、角齒、翡翠、珠現”,都是他所需要的。
據《後漢書》記載“舊交趾土多珍產,明現、翠羽、犀象、琦帽、異香、美木之屬,無不自出。前後刺史,率多無清行,上承權貴,下積私賠,財計盈給,輒複求見遷代。”
不難發現,造成海外貿易興盛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海外進口的獨有貨物,成功受到了豪門世家的青睞。
正是因為他們的追逐,才導致這些“舶來品“成為了貴族階層象征身份的稀罕物兒。
到了三國時代,中國的航海業得到了迅猛發展。
雖說黃河流域依舊十分重要,也依然是全國的忠心,但長江的戰略地位,變得更加重要了。
孫權製定了“據長江保江東”的戰略,不惜血本,大力發展東吳的造船業。
東吳強大的造船技術,也被孫權運用在了航海業之上。
在收複交州以後,孫權多次派人南下,其船隊規模甚至高達上萬餘人,形式和鄭和船隊類似,都具有國家屬性。
而關於台灣的記載,其實最早就出現在東吳的書籍當中。
東吳的航海業十分興盛,曾經抵達過羅馬、日本、越南、朝鮮、柬埔寨等地,並與這些地區展開了貿易往來,江浙一帶產出的絲織品、陶瓷等物品,更是暢銷海外,一度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到了唐代,以民間商販為主的海上貿易逐漸興盛起來,取代原來的國家主導海貿的形式。
商人獲取利潤,其繳納的賦稅也隨之增加。
為此,唐代朝廷專門設立了市舶司製度。
不過,真正讓市舶司發揚光大的朝代,還是在北宋,製度也相對完善,延續到之後的元明兩朝。
而在北宋滅亡後,殘餘勢力建立起來的南宋更加重視海貿之利。
因為地理原因,泉州的地位逐漸凸顯出來,並逐漸形成了宋元時期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
曆史之所以選擇泉州,也是因為泉州位於東南沿海,麵朝大海,背靠大山,土地貧瘠,但是人口較多,自然條件嚴重製約農業發展,但適合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泉州的貿易物質基礎。
也是因為看到這些記載,隆慶皇帝要開海,魏廣德首先想到的就是泉州,他實在找不到比這裡更加優越的海港。
當然,按照後世的見識,魏廣德也考慮過鬆江府,也就是上海那個地方,依托長江水道強大的運送能力發展海貿。
不過當下這一切隻能暫時停留在紙上,畢竟誰也不知道開海後的結果,魏廣德清楚,論鬥嘴可說不過同僚,特彆是還有祖製這根大棒在。
裕王支持他,其實也是寄希望於開海可以根除倭寇生存的土壤。
大明朝這二十年,實在是被倭寇拖的疲於應付,要不怎麼福建、廣東造反那麼厲害,一波接一波。
江南兩大名將,戚繼光還好,主要就是在剿倭,偶爾出手教訓反賊,而俞大猷則是不斷的在剿倭和剿賊的戰場上來回奔波。
否了魏廣德利用泉州開海的意向,塗澤民當然也不是說沒有替代目標,那就是月港。
月港屬於福建漳州府,在景泰朝時漳州知府謝騫鑒於月港、海滄、海澄一帶“民多貨番為盜”,就下令施行保甲製度,但效果卻是基本沒有效果。
難以管理的原因首先,這三地距離州府漳城都在四十裡以上,這在當時意味著一天以上的行程,州府很難有效的直接管轄。
其次,“內遷”讓漳州府在這三地沒有行政建製,它們日常歸屬於漳州府龍溪縣管轄,但縣衙幾十人根本沒有餘力去監管這三地,因此保甲的推行隻能依靠當地豪族和鄉老。
一方麵是缺乏地方府衙的監管,另一方麵是這些豪族、鄉老很多也涉足走私獲利,再加上也不願意擋人財路、得罪鄉鄰,因此他們對保甲消極、敷衍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
當然,漳州地方也不是完全沒想辦法,提出將巡海道官署移置漳州海滄,甚至在海澄設縣的辦法,但都因朝廷覺得虧錢而拒絕。
所以塗澤民給魏廣德提出的開海試點地其實就是個走私盛行,官府幾乎屋裡管控的區域。
不過塗澤民倒不是要甩包袱給魏廣德,而是他覺得既然這裡本身就已經成為了海商走私之地,直接利用,稍加管理不就變成理想的開海地域了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