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三十六年初,奉常劉和連續幾日夜觀天象,發現熒惑星行經心宿之時出現逆行,在心宿停留四日才繼續往東移動,走出心宿,這正是象征有大災難的“熒惑守心”。
劉和大驚,連忙將此事上奏始皇帝。
始皇帝問道“何為熒惑守心?”
劉和戰戰兢兢地說“二十八星宿之中,以心宿最為重要,心宿有三顆星,分彆代表了皇帝和皇子,熒惑星若在心宿內發生滯留就是熒惑守心。”
“那這是警示什麼?”
劉和非常恐懼到“臣……不敢說。”
“說,我恕你無罪!”
“熒惑守心,輕則……皇帝失位,重則……皇帝駕崩。”
始皇帝又驚又怒,“什麼?簡直是膽大包天,豈有此理!”
劉和伏地扣頭不止,道“臣該死,請陛下恕罪……臣該死,請陛下恕罪……”
始皇帝雖然震怒,但片刻後便鎮靜下來,道“觀天象本就是你的職責,你無罪。”
劉和這才戰戰兢兢地爬了起來,退到一邊。
在儒家看來,熒惑守心表明天子有失德的地方,因此有博士站出來道“臣聽說宋景公之時也曾經出現過熒惑守心,宋景公不忍心將其歸咎於相國、百姓和年景,而是反躬自省,修聖德,熒惑守心自解!”
始皇帝對儒家的學說向來不感興趣,並不采納,下令任何人禁止談論此事。雖然百官都因為恐懼而不敢談論,但始皇帝心中卻不能當做什麼都沒發生過,心中煩悶異常,帶蓋聶等人出宮行走,良久才稍稍平複心情。
且說張良自博浪沙行刺失敗之後,便一直隱姓埋名,流落在東郡。
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見一位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坐在橋頭,把鞋脫下來放在一邊,見張良走到自己的身邊,便故意把鞋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
張良聽到有人喊自己,回頭一看才發現有位老者端坐在此,雖然覺得這個老翁非常無禮,但覺得老翁畢竟年邁,便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
這時,老人又蹺起腳來,道“既然都撿上來了,就幫我穿上吧!”
張良大怒,自己曾經身為公子,都是彆人伺候他,何時伺候過彆人,正想一走了之,但轉念一想,這麼多年來,自己經曆了家破人亡,行刺皇帝,亡命天涯,眼前這點事又算的了什麼?
於是張良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隻見那老翁走了幾步之後,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五日後淩晨我與你再到橋頭相會!”
張良愕然,但他此時已經感覺出這位老者並非一般鄉間老翁,忙道“晚輩定會前來!”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然而那老者卻早已經守在那裡了,老者生氣道“與老人相約,竟然比老人來的還晚!你五日後再來吧!”說罷便自行離去。
又五天後,天還沒亮,張良便起身前往。來到橋上時,恰巧老者也趕到了這裡,老者又生氣道“你這小子竟然不提前來等我?這是對老人不尊重,五日後再來吧!”說罷又離去了。
再五日之後,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候。在天剛要亮時,老者趕到此處,見張良早已等候多時,便點點頭道“這才是尊重老人的樣子。”說罷,老者從懷中取出一卷書,說道“讀完此書就可為王者之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穀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跪拜老者,道“張良謝黃石公賜書!”
天亮時分,張良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這次出現熒惑守心的意象也被張良看到,他知道這一天象意味著皇族之內要出現很大的動蕩,皇位一旦出現動蕩,天下便會大亂,韓國複國就有望了。
張良雖然身處江湖之遠,但對宮廷之中的事情卻非常關注,他聽說最近扶蘇剛剛被驅逐出鹹陽,這很有可能就是皇族口口的前奏。而且他知道始皇帝肯定也會關注到熒惑守心天象,為推波助瀾,張良攪儘心思。
這一晚,張良正在夜觀天象,忽然有一顆流星從天而降,墜落在離自己幾裡遠的樹林之中。起初他也被隕石激起的火光驚呆了,並未多想。是夜,剛剛入眠,他便夢到一個長相酷似黃石公的仙人拿著拂塵打他,張良一下驚醒,心想仙人為何托夢打他?忽然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第二日,百姓都看到墜落的隕石上麵刻著“始皇帝死而地分”,立刻大嘩。
消息很快傳達了郡守那裡,郡守不敢隱瞞,迅速將此事上報始皇帝。
始皇帝看完奏折之後,非常生氣。前番熒惑守心就讓他窩了一肚子火氣無處發泄,現在又出現這種事情,分明是有人從中作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於是始皇帝派禦史將流星落地之地方圓二十裡之內的所有人挨個審問。
此時張良早已逃竄,當地百姓都害怕被懲罰,沒有人承認。禦史審問一月有餘沒有任何結果。
始皇帝召丞相馮去疾問道“丞相如何看待這件事?”
馮去疾在秦朝之中一向享有很高的威望,此前的兩位丞相,隗狀和王綰都對他推崇備至。當時朝中人都知道王綰傾向儒家,隗狀傾向法家,兩人在朝中一向不合,朝中大臣要不傾向於王綰,要不傾向於隗狀,隻有禦史馮去疾從不阿附於任何人,提出的意見都是非常中肯有理,始皇帝也經常讚歎。因此隗狀告老之後,始皇帝便拜馮去疾為右丞相。
此時,聽始皇帝問起此事,馮去疾心中一驚,這件事關係到始皇帝的威嚴,可謂事關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觸怒始皇帝。馮去疾目睹了這些年來,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秦國的法令日益嚴苛,很多無辜之人死於非命,不僅六國舊貴族,就連天下普通百姓對秦國都非常憤恨,因此委婉的覲見道“臣以為此事無論查多久都是難以查出結果的。”
始皇帝問道“丞相何出此言?”
“我大秦法令嚴苛,百姓動輒得咎,數年以來,懲處之人數以萬計,這些人及其家人都會心懷怨恨的。”
“我大秦令出必行,就是要讓百姓恐懼,這樣就不敢包藏禍心,行奸逆之事,如今怎麼會查不出一樁謀反之案?”始皇帝仍然不解。
“陛下是否還記得上次調查泄露皇帝言論之案?此事與其同出一轍,如果行事之人承認,必然是死罪,不承認或許還有可能生存。”
“那為何沒有告發之人呢?”
“秦法要求告發要有證據,其一,證據並不好找,沒有證據告發也是要被治罪的。其二,知道謀反之事而不告發,本來就與謀反之人同罪,他們怎麼敢出來告發呢?”
始皇帝默然良久,道“或許大秦的律法是過於嚴苛了。但有法若不執行就體現不了法令的威嚴,無法以此治理國家。”
於是始皇帝仍然下令將附近的人全部抓起來處死,並用火把石頭燒毀了。
得知數千百姓因此被殺,馮去疾無奈的搖了搖頭,哀歎道“大秦天下可能維持不了多久了!”
不覺間,有過了一年,始皇帝開始覺得兩眼昏花,牙齒鬆動,為防萬一,始皇帝下令征發更多的民力修建驪山陵墓,日夜忙碌在工地上的民工就多達七十二萬。很少來驪山陵墓的始皇帝,現在卻越來越頻繁的來到此處查看。
一日,始皇帝再次來到陵墓探查。一行人先是花了一個時辰繞著陵墓外圍轉了一圈,然後在丞相李斯和少府章邯的帶領下進入地宮。隻見進入地宮的通道達十二尺之高,八尺之寬,兩側均用隔水的青膏泥塗抹加固,裡麵道路四通八達,宛如一個迷宮,這都是為防止盜墓者而設計的。章邯邊走邊說“地宮道路是按照八卦設計的,如果沒有識得道路之人帶領,走出任何一個岔路口都會觸碰到機關,必死無疑。”
始皇帝不斷稱讚章邯用心,一行人走了大半個時辰方才到達地宮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