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以手加額,由衷讚道如此說來,你父當為孤之叔父,你我本是兄弟之誼。如此,賢弟在成都歇息數日,可還報令尊趙漢天子,孤隨後即發兵應之。
當即盛排筵宴,款待魯王。
劉隆大喜,次日至昭烈帝廟上祭,複至武侯祠祭拜孔明先師神位,然後拜辭成漢天子李雄,率部從出漢中北上,回報父皇劉淵。
李雄送走劉隆去後,便欲大起成都之兵,北伐長安。
便在此時,黃門忽然入報尚書令楊褒病故。
李雄深為痛惜,遂令厚葬,親為致祭,以其子襲父之爵,拜為騎都尉。為楊褒治喪已畢,便令整修戰備,厲兵秣馬,欲從巴郡、漢中兩路出兵北伐。
早有晉朝在成都細作聞之,飛馬由漢中出關,報到洛陽。
晉懷帝聞報大驚,遂下詔命升尚書左仆射山簡為征南將軍,加封督寧、益二州軍事,都督荊、湘、交、廣四州諸軍事,南鎮襄陽;使劉琨、王浚引兵北上,以當幽並之敵。
字幕山簡,字季倫,河內懷縣人,故司徒山濤第五子,西晉名士。
山簡既奉詔命,便到襄陽任所。此時正值荊襄之地四方寇亂,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恐懼。山簡卻十分閒適,每出門嬉遊,皆至習家池上陳設酒宴,動輒酒醉。
當時雍州流民大多在南陽謀生,朝廷下詔將流民遣返回鄉,流民皆不情願。前荊州刺史劉弘之子劉璠時為順陽內史,於是招撫流民,江漢之民翕然歸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山簡心中懷恨,於是上奏懷帝,稱劉璠收買眾心,若被流民劫奉為主,為禍不淺。
朝廷準納其奏,詔命劉璠為越騎校尉,將其調離荊州。荊襄之地自此大亂,當地人無不追思劉弘父子。
山簡一封奏疏驅走劉璠,於是傳令南中郎將杜蕤派兵遣送流民北歸,限期出發。
因此一道檄令,引出數位好漢。先有京兆流民王如,早年曾任武吏,因遭遇戰亂而流於宛城,深得流民依賴。因見山簡驅民還鄉,於是暗招壯勇,趁夜襲擊杜蕤,將其擊敗。
其後又有馮翊人嚴嶷、京兆人侯脫,亦分彆聚眾攻打城鎮,殺死縣令,響應王如。
不過旬日,流民聚眾達四五萬人,皆舉王如為首。王如遂自稱大將軍,兼司、雍二州牧,自稱藩屬於匈奴漢主劉淵,奉其年號。
王如由此在沔漢地區大肆劫掠,山簡無力抵製,隻能保守襄陽,政令不能行於州郡。
鏡頭轉換,按下荊襄,複說並州。
永嘉四年,白部鮮卑及鐵弗匈奴起兵造反,響應漢主劉淵西征之軍,劫掠並州。
晉並州刺史劉琨急遣使者,攜重禮再往代國,向穆帝猗盧請兵相助。穆帝遂遣侄兒鬱律率騎二萬往助,大破白部鮮卑及鐵弗匈奴叛軍。
晉懷帝聞報大喜,因此下詔,封拓跋猗盧為大單於、代公,並割陘嶺以北馬邑、陰館、樓煩、繁疇、崞五縣以賜之。
代國自此東接代郡,西連西河、朔方,方圓可達數百裡,疆域由此擴大。拓跋猗盧乃徙北地十萬戶以充五縣之地,勢力益熾。
同年秋,關東欠收,致京都洛陽饑餓困頓。
輔漢將軍石勒兵鋒所指,晉朝各處官兵不能抵敵,望風披糜。
懷帝接報,詔令太傅司馬越今天下擾攘,時局將近不可收拾。卿可急遣使節,速發插羽之檄,征召各郡諸侯之軍,引兵勤王,前來救援京師。
司馬越臣惶愧,臣遵旨。
懷帝揮手,命其出宮安排,然後親自書寫詔旨,使承旨官謄寫十數份,蓋印用璽。
不一刻,司馬越引十數名使者上殿,跪拜山呼。懷帝命將詔旨分賜眾使,動情說道卿等速往各鎮傳旨,當替朕告知各鎮諸侯,今速來可救,遲則不及矣!
眾使齊稱遵旨,辭帝出京,馳檄四方。但諸侯接旨後皆不奉詔,拒不發兵。
檄文行至襄陽,山簡倒是個忠臣,即派督護王萬率軍前去赴京救援。
王萬行軍北上,至夜駐於涅陽。眾軍連日奔走,疲倦已極,放倒便睡,更不設防。
睡至半夜,一片聲喊,火光四起,卻是王如率眾前來偷襲。
王萬自夢中驚醒,不及裝束,在侍從簇擁下慌忙上馬,引殘眾大敗而歸。
王如獲勝,於是在沔、漢之地大肆搶掠,並引軍進逼襄陽。山簡隻能據城堅守,不敢出戰。至於再派兵赴京勤王的事,也隻能不了了之。
相持不過旬日,嚴嶷複引兵前來,相助王如攻城。
山簡受逼不過,隻得棄了襄陽,引敗軍徙至夏口駐紮。山簡至此方悟劉璠之明,是自己屈賴了人家,此時也隻得效其招納逃亡之策,出榜安民。
檄文發出未過旬月,江、漢之民陸續歸附。
當時江州刺史華軼字彥夏,不服琅玡王司馬睿指令,司馬睿使人告知山簡。來使獻上書信,山簡看過,將來書示於左右。
部將皆進言道何不發兵討伐?
山簡說道某與華彥夏乃為舊友,為其不臣而憾。但若起兵伐之,豈非以故友之過,而為己建討伐之功耶?此不義之事,我不為之。
諸將聞此皆都沉默,但暗自嗤笑舍君臣公義,而顧及私交之情,實非為人臣之道。
鏡頭轉換,按下荊襄,複說京師洛陽。
當時天下流民及諸胡並起,以致諸侯各自擁兵在鎮,不救王室之危。東西兩京殘敗,屢遭戰火,宮中樂府伶人躲避災禍,大多逃往沔、漢之地。
懷帝因而懷忿,使人持詔至許昌,責問太傅司馬越之過。
天使既回,司馬越急召部下群臣,商議此事。
將軍劉輿進言天子遣使來責殿下,必是散騎常侍王延,尚書何綏,太史令高堂衝獻譖之故。自太傅離朝,此數人並參機密,蠱惑天子。明公若不早圖,他日恐為所害。
司馬越沉吟但此數人皆無罪狀,何計除之?
話音未落,心腹潘滔接口當今之世,若不誣人謀反,何以誅之?
司馬越此話說的倒是,便依卿言。
於是遂以譾除叛臣為由,離了許昌,引部下謀士並帶三千甲士,浩浩蕩蕩開回洛陽。司馬越既入京師,洛陽城中軍民齊出,夾道而觀。
中書監王敦觀其氣勢,歸府告於其父王乂太傅此次回京,是欲來殺人也。
其父大驚問道汝何以知之?
王敦太傅向來專執威權,先用表請,而不許他人效之。今尚書猶以舊製以裁之,故說今負氣而來,必有所誅。天子初為太弟之時,曾與繆播相善,即位之後,便委以心腹。帝舅王延、尚書何綏、太史高堂衝等人,天子皆私自重用,並未事先告知太傅,故此太傅懷恨在心。兒料太傅此次回京,必為誅此數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王乂搖頭,表示不信。
話猶未了,忽見家人自外入報太傅回京,便去各府抓人,欲在午門開刀行刑哩。
王乂急問所殺何人?
家人回答有繆播、王延、何綏、高堂衝。還有十數人,皆為其親信,不知其名。
王乂又問犯了何罪,便就殺了?
家人答道監斬廷尉卻是從咱府中出去的王廷,他對我說天子也曾如此問。太傅答道“此十餘人謀反,被臣偵知,故此回朝除逆。”天子陛下不敢再問,隻是哭泣流淚而已。
王乂盯視其子王敦此後使我家滅族者,莫非便是你耶!
王敦默然不答。
畫外音當西晉一代有兩大世族,乃琅琊王氏及河東裴氏。王祥、王戎、王衍、王敦、王澄、王導、王綏、王玄乃王氏八傑,合稱八王;裴徽、裴康、裴楷、裴綽、裴瓚、裴遐、裴頠、裴邈,則並稱八裴。時論“八裴方八王”,其與裴瓚相對比者,便是王敦。
朝堂之上,天子淚痕未乾。
太尉劉寔見太傅司馬越無故大開殺戮,天子不能阻止;又見朝廷危亂連年,再無複興之望,於是出班上前,向天子施禮臣啟萬歲,為臣老矣。今既太傅還朝,臣請辭歸鄉。
懷帝當此之際,卿豈可棄朕而去?休說此言,朝廷不許。
朝臣劉坦向與劉寔交厚,知其請辭本意,乃上疏諫奏陛下,古之養老之道,以不與政事為優,不以吏役為重。今劉寔年紀老邁,陛下應從其所請。
懷帝無奈,隻得從之,下詔準許劉寔以侯爵歸就府第,起用王衍為太尉。
太傅司馬越見天子重用王衍,出班奏道今朝中政事多由殿省參議,則臣請宿衛禁軍凡有侯爵者,皆宜罷之。將軍何倫、王秉忠心王室,可使其二人引東海兵宿衛宮禁。
懷帝不能不從,隻得詔準。
王敦見此,散朝之後便向太傅行賄,請求外鎮於山東州郡。
司馬越得其重賄,遂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令其出京就鎮。
琅琊王司馬睿聞之大喜,命人將王敦迎至建鄴,深加寵信重任。王敦遂與王導同助司馬睿,在江東樹立威望,使司馬睿漸獲揚州士族擁戴。
太傅府幕僚潘滔聞知,向太傅進言王敦到了揚州,專為琅琊王謀劃,收攬江東士民之心。如此司馬睿羽翼已成,必當為其叔父司馬繇報仇。不如召王敦回京,然後圖之。
司馬越醒悟,於是便發矯詔,複征拜王敦為尚書,使與建武將軍錢璯一同北返洛陽。
王敦本不欲回京,但因有錢璯奉太傅之令監視督促同歸,不得不拜辭琅琊王司馬睿及從弟王導,灑淚上路。司馬睿依依不舍,親為治酒餞行,至於流淚。
王導謂其兄道某猜兄此行凶多吉少,途中宜多加防備,休步成都王後塵。
王敦諾之,遂與錢璯起行西去。行至廣陵,錢璯果然舉兵叛亂,欲殺王敦。王敦因時時提防,故提前得聞其謀,遂引親軍連夜逃回建鄴,向司馬睿告變。
司馬睿得王敦複歸大喜,授其為安東軍諮祭酒,依舊留守揚州,不再使其回朝。
當時除卻京畿諸郡,天下諸侯皆不聽朝廷旨令,司馬越無計奈何。
潘滔見錢璯謀泄,王敦複還揚州,又與尚書劉望合謀,誣陷青州刺使苟曦謀反,奏請太傅矯詔調其入京殺之,以謀其眾,另委心腹鎮守青州。
司馬越從之,詔令苟曦進京,拜為尚書令。
苟曦奉天子詔令,不知是計,遂使苟純把守青州,自引五百親軍上路,至於濮陽。
此時朝中因有苟曦好友林放,急遣使於路截住苟曦,告知潘滔陰謀,勸其休要入京。
苟曦大怒而回,上表請斬殺潘滔、劉望等人,又致書進京,宣布與司馬越正式決裂,傳檄各州郡,宣告自己曆來戰功,陳述司馬越各種罪狀。
鏡頭轉換,按下苟曦,複說劉淵。
當石勒、王彌進軍青、幽、冀、並之時,劉淵同時派子劉聰進攻洛陽,劉曜及趙固後繼。
東海王司馬越聞之,遂派平北將軍曹武、將軍宋抽、彭默等人迎戰。兩軍交戰,曹武等不敵劉聰,連戰十合,最終大敗於成皋。
劉聰乘勝而進,揮師迅速到達宜陽;複又分兵於其子劉粲,令率三萬精兵出於蒲阪,對東西兩京雙麵出擊。
懷帝聞報大驚,急使人持詔到長安,令南陽王司馬模引關中之兵,前往迎戰。
南陽王奉旨,遂引關中兵迎敵,派牙門趙染守蒲阪,與劉聰軍相拒。
趙染如何敢與漢軍對陣?急向馮翊太守求援。然而太守以無兵可派為由,不應其請。趙染大怒之下,即率部眾投降劉聰,複與劉粲合兵攻打長安。
司馬模派淳於定前去抵禦,淳於定反被趙染打敗,幾乎片甲不歸。
此時長安城內眾叛親離,倉庫空虛,軍民無以為食。
軍師祭酒韋輔見此,勸說南陽王司馬模道事急矣,殿下不如早降,方可免難。
司馬模無奈從之,於是率領百官開城,於陣前投降趙染,自縛入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趙染踞坐於大帳,捋起袖子,手指南陽王鼻端,數落司馬模罪名,狀甚得意。直待罵夠了,方將南陽王縛送到劉粲營中。
劉粲不論好歹,即命將司馬模殺死,並賜南陽王妃劉氏給胡人張本為妻。
鏡頭閃回。司馬模與劉粲決戰之際,另派將軍呂毅討伐劉聰,在宜陽決戰。
隻經一合,呂毅便即大敗,引兵遠遁。
劉聰接連勝利,當夜大宴諸將,不設防備,被弘農太守垣延育設詐降之計乘夜偷襲,劉聰軍大敗而回。
劉淵聞之,身穿素衣前來迎接敗師,再發士卒,複遣劉聰、王彌與劉曜、劉景等率精騎五萬去攻洛陽,以大將呼延顥率步兵接應。
劉聰知恥後勇,謹慎用兵,於伊川南岸設伏大敗晉軍,乘勝進軍,駐於洛陽西明門。
晉護軍將軍賈胤奉詔迎敵,轉戰於大夏門,乘夜而攻,斬漢將呼延顥,漢軍潰敗。劉聰南撤洛水構築壁壘,駐宣陽門。
當時諸將鹹至,劉曜駐上東門,王彌駐廣陽門,劉景駐大夏門。
劉聰會合諸將,親至中嶽嵩山求神,令劉厲、呼延朗等留守大營。
東海王司馬越聞報劉聰離營,即令參軍孫詢、將軍丘光、樓裒等人率勇士三千,從宣陽門趁夜而出,攻入漢軍大營,大敗漢趙之兵,襲殺呼延朗。
劉聰聞報快馬趕回,劉厲因懼罪投水而死。劉聰殺退孫詢諸將,收拾敗亡軍馬,一麵表奏父皇劉淵求援,一麵聚眾商議今後行止。
王彌向劉聰進言今我既然失利,洛陽又牢固非常,殿下不如回師,以圖後舉。臣請在兗、豫二州間招募兵士,收聚糧食,以待殿下複來可也。
劉聰聽了,猶豫不定。此時敗表奏至黎陽,漢帝劉淵看後大驚,急聚文武商議對策。
鮮於修之出班諫道彼時臣曾夜觀天象,並奏報陛下,需待辛未年時當克洛陽。今紫微垣臨於河洛,其氣尚且旺盛,不可更也。不如使世子大將軍暫回,否則必敗。
劉淵準奏,遂派黃門郎傅詢齎詔,快馬召劉聰等回師。
劉聰奉旨,即令各軍陸續依次而撤。司馬越派薄盛等率兵追擊,雙方在新汲大戰。王彌軍複又大敗,於是整頓蒲阪防守,回到平陽。漢軍已既敗退,洛陽暫時得安,東海王更加侍功而傲,因思篡逆,要將天下諸侯不從己欲者遂個滅除。(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華夏真相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